台灣第一起民航劫機事件!機上工程師持斧頭硬闖駕駛艙,43年後犯案動機仍疑點重重

2021-12-11 09:30

? 人氣

1978年3月9日,中華航空831號班機在香港降落之時,遭34歲的施明振闖入駕駛艙,以斧頭及利剪威脅機組人員改道。(圖/取自Wikipedia)

1978年3月9日,中華航空831號班機在香港降落之時,遭34歲的施明振闖入駕駛艙,以斧頭及利剪威脅機組人員改道。(圖/取自Wikipedia)

說到搭飛機,人們最不想遇到什麼情況? 任何意外狀況發生在飛機上,感覺都很麻煩。在一萬多公尺的高空,生理、心理狀況也會受到影響。無怪乎很多犯罪小說和電影,都選擇飛機當作場景,因為任何一件平地的小事情都有可能因為在機艙內變得嚴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搭飛機時,說到人們最不想碰到的情況,劫機絕對名列前茅。今天來談談臺灣第一起民航的劫機事件,或者準確一點來說,劫機未遂事件。

一九七八年的三月九日,下午五點多,華航831準備在香港降落,機上的乘客紛紛放下手中的書,收合背板,拉挺椅背;或從廁所回到座位,等待飛機降落。

降落之前

空中服務員沿著走道,提醒乘客:「由於氣候不佳,氣流不穩,請各位乘客繫好安全帶。」確認所有乘客都繫好安全帶之後,服務乘客的機組人員也回到位子上,心裡盤算在落地之後,接下來幾天的行程。

就在宣布降落不久,乘客察覺到不對勁。飛機下行的速度太快了,坐在飛機前頭的乘客, 感覺到飛機正迅速向下俯衝。不一會,機頭又高高拉起。飛機急速上上下下的情形持續十分鐘。

因為變化太大,不少乘客身體不適,但身體不適的情形還好,重點是心理上的恐懼。「到底發生什麼事情?」這真的是氣流造成的嗎?如果情況這麼嚴重,飛機不會墜毀嗎?

原本坐在位子,等待降落的空服員,都起身離開座位,沿著走道喊:「請乘客穿著救生衣。」並且開始指導乘客如何穿著救生衣。緊張的氣氛瀰漫在機艙內,乘客還是依照指示,穿上救生衣。

831的機型屬於波音七三七,並沒有頭等艙的設置。坐在前頭的乘客看不到駕駛艙裡頭, 但可以聽到裡面的動靜。起先有人在駕駛艙裡喊:「快打開門!」聽到聲音之後,位在第四排和第五排的空服員,立刻衝向艙門,用身體撞擊艙門。

有些乘客意識到,飛機的劇烈起伏,可能原因不在亂流,而是在駕駛艙裡。

闖入駕駛艙

撞擊了十分鐘,艙門不為所動,這時數名空服員擠在門口前,有人手拿滅火器,有人拿著鐵棒,想盡辦法打破駕駛艙的玻璃。打破玻璃後,再伸手從裡面解鎖入門。成功打開艙門後, 只看到駕駛台前面的玻璃碎裂,機長和副駕駛都受傷了。機長高志賢,左額受傷。副駕指龔仲康的胸部跟腳受傷。

破門的空服員,紛紛進入駕駛艙,有人替機師止血,有人在駕駛艙內尋找兇嫌。駕駛艙血跡斑斑,連事發之後,進來採訪的記者都注意到了,還將這一點寫在報導裡。

幾聲槍響之後,駕駛艙的躁動漸漸回歸正常,安全人員開了數槍,終於制伏了劫機者。空服員各司其職,處理後續的狀況。機長在意識模糊前,讓飛機順利降落在啟德機場。

831班機的異常飛行情形,早就被啟德機場的雷達發現。班機先是消失在雷達幕上,再次出現時,航向卻和預訂的方向不同,差距一百八十度,往北方飛去。雖然最後調整過來,但飛行情況不穩。機場人員察覺異常,懷疑飛機上有炸彈,於是消防車、救護車與警車都在跑道上待命。

這個舉動,也讓受傷的正副機師得以迅速送醫治療,中槍的劫機者也跟著送醫急救。正機師的傷勢較重,昏迷數日後才逐漸恢復。副機師並無大礙。劫機者最後宣告不治。

深入推理臺灣第一起劫機未遂案

由於這是臺灣第一起客機遭劫的事件,自然引起媒體的關注。根據新聞,這名劫機者叫施振明,臺北工專機械工程科畢業,曾經擔任預備軍官一年,在軍中擔任通訊台台長,兩年前才進入華航工作。在831班機上擔任機械士,坐在駕駛後面,負責檢視儀表。

至於犯案動機,有報導指出,施振明要求機長開往廣州,因此有些人呼籲調查施振明是否遭到中共煽動。有些人也從本省外省的衝突切入。也有人則是認為這跟施振明和其他同事產生齟齬有關,但當天和他執勤的同事,都是第一次和他一起共事,之前沒有任何瓜葛。還有人從施振明的人生經歷討論,施振明的太太表示施振明個性內向,曾說他和公司同仁處得不好。施振明的家人則透漏施振明曾經在八七水災時跌倒過,腦部有受傷,而且有神經失常的情形。

但這些猜測,都沒有更深一層的報導。如果以過往政府面對匪諜案件的態度來看,這樣低調處理的方式很不尋常。可惜沒有更多資料,能夠做更進一步的分析。

除了兇手的動機成謎外,整起劫機事件的確切經過,也是矛盾重重。文章前面的事發經過 ,是我比對不同報導,挑出比較沒有矛盾或報導共有的內容。

第一起疑點是作案的工具,報導〈華航董事長司徒福讚揚機員冷靜沉著〉,當飛機接近香港時,施振明拿起榔頭和剪刀攻擊機長的頭部,副駕駛龔仲康、空中安全官鄭良也和施振明搏鬥,兩人也掛了彩。在另一篇報導〈暴徒妄圖劫機未逞.安全人員鄭良殲兇〉裡,施振明不是用榔頭威脅駕駛,而是斧頭。

如果根據後來公司的說明,之所以會有榔頭跟斧頭的差異。可能是這把斧頭是用於逃生的太平斧,斧刃平鈍,斧柄跟手臂一樣長,看起來應該跟榔頭類似。即使如此,還是有些疑點。

第二起疑點是外頭的空服員如何進入駕駛艙內,〈華航班機昨在香港發生機上劫持事件〉(下稱劫持事件)裡提到,當緊急情況發生,共有六、七名空服員擠在門口,用滅火器跟鐵棒破壞艙門。但在〈駕駛艙內呈現斧痕彈痕・雖經清洗仍有血跡斑斑〉,記者發現駕駛艙的鋁門跟門栓,遭到斧頭劈壞。最後是報導〈客機抵達香港上空・施明振突亮出剪刀〉(下稱亮出剪刀),是安管人員鄭良一腳把駕駛艙門踹出大洞,並把頭伸進大洞,才發現機師在跟劫機犯搏鬥。至於之後其他人如何進去駕駛艙,並沒有多加著墨。

第三起疑點是施振明中槍的經過,〈劫持事件〉寫到,當駕駛艙門一打開,只見駕駛台前玻璃窗全部碎爛,正副駕駛均受傷,劫機犯的行動不明。空服員一湧而入,可能壓制嫌犯或注意飛機的情況。報導還提到乘客聽到約六次槍響。

關於施振明中槍的細節,〈暴徒妄圖劫機未逞・安全人員鄭良殲兇〉提到,門打開後 ,空服員一擁而入,發現正副駕駛受傷,接著機上安全人員鄭良拿槍擊斃施振明。但在〈亮出剪刀〉裡,其他空服員收到駕駛艙的緊急訊號後,安全人員鄭良 獨自一人把駕駛艙門踢出一個大洞,並且把頭探進踢出來的大洞,發現施振明跟兩名駕駛纏鬥 ,於是拿槍瞄準施振明的頭部開了一槍。最後是〈華航反劫機英雄昨榮歸〉,細節又有所更動。鄭良跟機艙長蕭義雄破門而入,鄭良先是舉槍嚇阻施振明,但施振明依然攻擊副駕駛,於是第一槍打在施振明的肚子上,發現歹徒沒有停止動作,第二槍才將他擊斃。 如果綜合前面三個疑點來看,有很多地方不合理。

首先是施振明威脅機師的過程,〈亮出剪刀〉如此寫施振明威脅機師的過程,拿一把銳利的剪刀指著機長的後腦勺,威脅不成,猛刺兩刀,最後拿起榔頭重擊機長。為甚麼他要使用兩種武器,單用剪刀威脅機師,不是更為有效嗎? 其次是外頭的空服員進入駕駛艙的細節,先別說駕駛艙艙門光用腳就踹壞了,這件事聽起 來多荒謬。使用斧頭、滅火器及鐵棒,以上這些器具造成的結果,也難以混淆。而且進去的空服員到底有幾位?每個人的因應行動是甚麼? 以上的疑問將會影響第三個疑點——施振明中槍的細節,先前提到施振明威脅、攻擊機師 ,造成飛機劇烈擺動。在這情況下,為甚麼安全人員選擇利用槍枝?在飛機上下起伏,機身不 穩的情形下,使用槍枝不會誤傷正副機師或打壞駕駛儀器嗎? 如果是等好幾位空服員都進入駕駛艙,安全人員才使用槍枝制止施振明,在機艙都是人的情況下,難道不會增加使用槍枝的難度?再說如果安全人員獨自進到駕駛艙,發現施振明跟副 機師纏鬥,為甚麼可以放膽用槍,而不擔心會擊傷副機師?

可惜這些疑問,當時並沒有見諸報導,當時也沒有人深究其中的諸多不合理處。後續的新聞報導,都是讓飛機平安降落的機師,和制伏劫機犯的空服員,受到公司跟政府的褒獎。整起事件的詳細經過,和劫機犯的犯案動機, 就這樣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這架831客機再度出現在新聞版面,已是八年後的事情,這架班機遇到了另一起飛機上絕對不想遇到的事故——墜機。在1986 年2月16日,這架從台北飛往澎湖的飛機,因為降落在馬公機場失敗,意圖重飛時墜落在附近海域。 墜機和劫機,這兩件人們最不想碰到的飛行事故,居然被831客機碰上了,這時也只能感嘆命運的安排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原標題:臺灣第一起民航劫機事件-華航831劫機事件)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