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愈快,股市投資報酬率愈高?錯!倫敦商學院點出真相,揭露投資人的邏輯盲點

2021-12-01 16:10

? 人氣

新興市場經濟成長率高,但股市投資報酬率真的比較好嗎?(圖/維基百科;作者/TIUCHOITHIA Luk)

新興市場經濟成長率高,但股市投資報酬率真的比較好嗎?(圖/維基百科;作者/TIUCHOITHIA Luk)

全世界最熱門的市場背面,卻藏著許多投資者不想聽到的冰冷事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高盛投資公司(Goldman Sachs;譯註:高盛集團公司是一家美國跨國投資銀行與金融服務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投資機構之一)裡的投資策略家,到街角小餐廳的老闆,似乎每個人都信服一個投資福音,那就是接下來的幾十年,新興市場的表現都一定會勝過美國股市。

這些最具規模的發展中國家,已經有了一個別號─「金磚四國」,會讓人認為應該成為你的投資組合的基石,也就是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比起美國和歐洲,它們的經濟成長都快了兩至三倍,以這樣的經濟成長速度來看,股市收益怎麼可能不會更高?

以最近一段時間來說,前述國家的股市簡直比哈瓦那辣椒還火紅。 2009 年上半年,相較於美國股市僅上升了 9%,明晟新興市場指數(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編按:原本是「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的縮寫,後來母公司已於 2009 年撤資)足足上升了 45%。

投資者當然也注意到了,因此在 2009 年上半年,有高達 106億美元的資金投入新興市場共同基金中,比起投入美國股市的資金,足足達 34 倍有餘。 iShares 明晟新興市場指數現在已是全球規模第四的 ETF,總資產達到 308 億美元。

特別是美國的經濟在同一時間經歷了萎縮,投資者更是前呼後擁的搶進開發中國家的市場,意圖分一杯羹。 2009 年第二季,中國公布的官方經濟成長數字是 7.9%,同一時間,美國的經濟萎縮了 1%。 2009 年整年,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譯註:它是跨國控股公司巴克萊銀行集團的子公司,在雷曼兄弟破產後,收購其於美洲的業務)預測亞洲的開發中經濟體,會成長5.2%,同一時間,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則會萎縮 2.3%。

可惜的是, 經濟高度成長並無法保證證券就一定會有高收益。可能更令人無法置信的是, 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愈快速,股市投資的表現反而更糟。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艾羅伊.迪姆森(Elroy Dimson)教授是世界頂尖的財務市場權威之一,他就提出了警告:「人們老是理解了故事錯誤的那一端。」

根據 53 個國家數十年來的數據,迪姆森教授和他的同僚發現,有最高經濟成長的經濟體,反而會創造出最低的股市收益。在經濟成長最高的國家裡,股市的平均收益為 6%,而經濟成長最慢的國家,股市收益則平均為 12%。

這絕不是打字上的錯誤,以長期來說,世界上最火熱經濟體的股市績效表現,只達經濟成長表現得最差國家的大約一半。迪姆森教授 2009 年夏天在耶魯大學發表相關學術演說時,提出這個發現,他說:「有不少人聽到之後幾乎要從椅子上摔下來,他們根本不敢相信這個事實。」

但你如果好好的深入思考這個謎團,就會發現其實根本就說不上是個謎團。跟生活中的其他很多事物一樣,股市的價格也是由其品質及價格來決定,當你投入新興市場時,確實可以得到較好的經濟成長,但並不意味你進場時所付出的價格,就比較好。「這並不是說中國的經濟正在成長,而所有其他的人都認為它在萎縮,」迪姆森教授說道,「你所付出的價格,實際上反映出了大家都眼見的成長。

因此,如果你為了得到那種成長,而付出過高的價格,那麼,那個新興市場究竟能夠成長多快速,就已經無關緊要了。2008 年晚期正值股市進入低谷期,以當時的本益比(編按:這裡的本益比是大盤本益比,大盤股票市值推計總額/大盤股票純益推計總額)來度量,新興市場股票是以美國股市 38%的折扣進行交易,然而,到 2009 年年中,兩個市場都出現回彈,新興市場股票的折扣只達到 21%。

但也不要搞錯了:新興市場的股價應該比美國股市的股價低很多才對,因為它們的投資風險高了很多。儘管也有很多缺失,但美國政府不會未經持股者的允許,就將企業全部沒收,也不會創造出必須用堆滿整個手推車的鈔票,才能買得起一條麵包的通貨膨脹。前俄羅斯總統佛拉德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喜歡把抨擊他的企業主丟進大牢,同時沒收他們的公司;中國會射殺異議者,而且也會在公司管理出錯之後,把公司的主管處死。這些政府要對付的下一個公司,可能就是你所投資的那個。

那麼,為什麼投資者還會堅持要在新興市場裡,付出高價買股票呢?「這個邏輯上的誤謬,就跟十多年前投資者陷入網路股時如出一轍」,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財政學教授傑伊.瑞特(Jay Ritter)指出,「科技的快速變革並不一定意味著,資本持有者可以享受到好處,快速的經濟成長也一樣。

高速成長會催生吸收資本的新公司,哄抬勞工成本,同時拉低貨物及服務的價格。這對本地的工人以及全球消費者而言,固然是好消息,但對投資者來說,最終就會是個壞消息。當國家經濟加速發展,經濟的大餅當然愈來愈大─但這時會有更多公司上市,並首次公開募股,因此前述的經濟大餅就會被分割成更小塊。

2003 年新興市場變成熱門之前,俄羅斯一檔唯一首發上市股票,吸取了 1,400 萬美元投資,到了 2007 年,十多個俄羅斯首發上市股票,共吸取了美金 420 億美元的資金,也就是 3,000倍。2006 年,130 個中國公司發行了大約 600 億美元的新股─比所有美國公司發行的還多出 20%。2008 年時,全球十大首發上市股票中,至少有六檔是在新興市場上市。 2009 年前半年,亞洲、拉丁美洲、中東及非洲市場所發行的首發股票,占了全球的69%。

因此,這些國家財務市場中的未來利潤,就在擁有眾多投資者的許多公司之間,被分薄了,也就是說,身為投資者的你的收益,也會因而變少。

迪姆森教授指出,新興市場的角色「是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選擇,而非增加收益。」做為你投資組合中的持久組成部分,新興市場提供了一個避險的選擇,讓你不必把所有的錢都放在家裡,因為當美國市場往左走的時候,新興市場通常都會往右走,如果你保持耐心去投資,就不會有太多需要擔心的事。

但擁有和購買卻有很大的差別,永久擁有一個新興市場的基金,有其一定的意義,但在它們熱門的時候下手搶進─不加考慮就一頭栽進去─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你如果把所擁有的美國及國際市場股票,最多15%放進新興市場,可以算是一個合理的配置計畫,但還是要留意一下你已經擁有的國際基金。許多人把至少20%的資產放在新興市場裡,如果你把25%的股票資金放進國際基金,而後者有20%的資產在新興市場裡,這就意味著,你的投資組合裡已經有5%放進了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你在計算自己的總投資配置時,也應該要把這個列入考量。

但不管你準備怎麼做, 不要抱著「搶購」的心理進入新興市場,就如同所有追求投資績效的行為,最近這一波狂熱投資,到頭來注定會讓那些並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的投資人失望。如果你有無法遏制的衝動,想一頭撞進發展中的世界,我勸你還是到里約熱內盧去度個假,恐怕比較實際。

作者介紹|傑森.茲威格(Jason Zweig)

傑森・茲威格是《華爾街日報》個人理財專欄作家,曾任《錢》雜誌資深作家、《時代》雜誌客座專欄作家、以及CNN.com客座專欄作家。1995年加入《錢》雜誌工作之前,茲威格是《富比士》雜誌的共同基金編輯。除了常上電視與廣播發表評論之外,他也是十分受歡迎的講者,演講對象包括美國散戶投資人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 Investors)、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金融分析專業人員協會(CFA Institute)、晨星(Morningstar)投資年會、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與牛津大學等。

2003年,茲威格重編了股神巴菲特恩師班傑明.葛拉罕(Benjamin Graham)1949年的投資巨著《智慧型股票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最新修訂版,加入他以當代觀點為全書各章撰寫的評註,為這部經典鞏固了21世紀的重要地位。

現擔任《財經史》(Financial History)雜誌與《行為財務學雜誌》(Journal of Behavioral Finance)的編輯委員。茲威格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學士學位,並於該校獲得約翰・傑國家獎學金(John Jay National Scholarship)。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樂金文化《當代財經大師的守錢致富課:22堂課教你戰勝市場、騙子和你自己》(原標題:經濟成長愈快速的市場,收益反而愈差)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