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國家愛泡茶、種茶葉,該如何創造自己的特色?閃耀東亞的馬來西亞茶文化

2018-03-07 12:46

? 人氣

與「茶文化」相關的一個概念是「茶藝」,而泡法可以說是茶藝的核心,因為泡法會直接涉及修養的層次、美的感受以及茶席的擺設。大馬茶藝的特色,最受到關注的自然是「南洋工夫茶」,這也是為何《tea茶雜誌》以此為專輯主題。「南洋工夫茶」是一個統稱,它包括了「潮州工夫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既言工夫茶,自然會有一些泡茶的的程序與步驟,姚斌奕整理了「南洋工夫茶十七式」,包括素紙示葉、淋漓盡散、沐杯如輪、去蕪存菁、撥雲盡霧、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等,他除了介紹這些茶式,也略提這些步驟背後的文化意涵。「南洋工夫茶十七式」的介紹可見於《南洋茶事》以及《tea茶雜誌》秋季號第19期,後者更是附上照片,可謂圖文並茂,此處就不贅述。當然,工夫茶(註)不一定非得十七式不可,因應不同的環境、習慣、茶性來省略一些步驟都是常見的。至於所謂的「潮州工夫茶」,除了有固定的茶式之外,茶具的選用是其講究的(如使用具備小、淺、齊、老特性的茶壺)。

行文至此,或許可以釐清幾個概念,關於馬來西亞茶的文化現象,可稱之為「南洋茶事」,而「南洋工夫茶」或「潮州工夫茶」,則屬「南洋茶事」核心的一部分。至於「南洋印記」,凸顯的意思是先賢南移到馬來西亞所留下關於茶的印記,同時具有文化傳承與開新的意味。當然,真正來說,「南洋茶事」或「南洋印記」的發展,正踏上啟程的道路,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至於發展方向該走向何方呢?這是一個大問題,茲提出兩個方向以資參酌。

第一,依筆者的觀察,關於南洋工夫茶所涉及的哲學修養,如今仍然缺乏有系統、完整的論述

目前大多都是茶人談及自己品茶的心路歷程或體會居多。茶藝的修身工夫,定然牽涉到人與整體氛圍的關係,而茶器、工夫泡都是構成氣氛的一環,茶器的靈性、茶香的氣韻對於泡茶者與品茗者的身體與心靈產生怎樣的轉化呢?這問題對於當代人的繁忙的生活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大馬茶文化其中一個特色,就是茶的品種多元豐富

舉凡生普、熟普、六堡、六安、武夷岩茶、鐵觀音、水仙、單叢、碧螺春、龍井、壽眉、正山小種乃至於臺灣的阿里山茶、四季春等等,都可以在茶莊或茶行瞥見,可謂包羅萬有。茶器的選擇上,同樣是多元的,除了宜興紫砂壺和龍泉清瓷、景德鎮瓷器,日本的鐵壺、常滑燒以及臺灣製的窯器,都有喜好者。這種對於不同茶和茶器的接納與品味,似乎反映著這片土地的人民對於文化的包容性,套一句大馬中醫茶人林志雄常說的「茶有高低之分,無貴賤之別」。然而,什麼茶器泡什麼茶最為適宜?茶席的風格可以有怎樣的茶器搭配?這一方面的研究,似乎並不多見。若未來南洋茶事能夠往上述這兩個方向探索與發展,相信會有嶄新的收穫,其在東亞茶界的影響亦不可小覷。

註:有些人會區分「工夫茶」和「功夫茶」,本文不做這區分,本文的「工夫茶」主要是指泡茶的技藝。

(原標題:介紹馬來西亞茶文化──南洋茶事)

作者介紹|陳康寧

馬來西亞僑生,就讀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班,專長領域是中國哲學,對文化、宗教、藝術、歷史等有濃厚的興趣,關心臺灣的主體性、馬來西亞的文化與教育的問題,也注意全球化、跨文化、世界文明等的議題。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