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考公務員有多爽?沒學歷限制、販夫走卒也能報名,科舉上榜還有京城派對參加

2021-12-04 09:00

? 人氣

科考一成功,從此官路通

考試如此艱難,又有這麼多危險,不過您行得正坐得端,一路過關斬將通過解試、省試加殿試,成了一名光榮的大宋朝進士,前途也就一片光明了。殿試之後錄取的進士,前期分為三甲,後來又分五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進士五甲,一二甲為進士及第,三四甲為進士出身,第五甲最差,也算同進士出身。各甲名次排定,就要進行唱名賜第了。屆日,皇帝帶著宰相和相關大臣們來到崇政殿(宋神宗之後是集英殿),封好的試卷已經被放在御座旁,專有官員按照事先擬定的名次拆開試卷,交給中書侍郎和宰相觀看。

於是兩人同觀試卷,照字唱名,逐個宣佈當科進士,這就是唱名,又叫作「傳臚」。又據《宋會要》,皇帝也有親自唱名的,宋太宗趙光義就幹過這個「特別嘉賓」的活兒,以示對進士們的恩寵。

唱名完畢,進士們就算是及第的及第,出身的出身,同出身的同出身,不再是一介布衣,而是朝廷命官,堂堂大宋公務員了。不過科舉考試雖然結束,後續活動卻還有不少,進士們還要吃一頓飯、謝一次恩、搞一番慶典活動。

吃飯吃的是皇帝的賜宴,也就是「瓊林宴」(不過南宋臨安沒了瓊林苑,只好在禮部貢院裡賜宴,估計也只好叫「禮貢宴」了)。謝恩要向皇帝謝恩,叫作「朝謝」。至於接下來的慶典活動,包括祭拜孔子、孟子等聖賢先師,進士們互相團拜分個尊卑長幼,還得立題名碑石,造同年小錄等等,好不熱鬧。

不過考進士當然不只是為了熱鬧這麼幾天,更重要的是做官。在整個大宋朝,科舉進士前四等基本上立馬就封官:狀元最大,可以做到將作監丞(從八品)或大理評事(正九品),榜眼和探花也可以做大理評事或者到地方去幹個文祕工作鍛鍊鍛鍊。

剩下的一甲進士及第者全有官職,好的時候甚至直接去當知縣,以下各等也都能分到個工作,只有第五甲要「守選」,也就是等著考核,考核通過有了空缺才能正式工作。

從進士出身當上的官,升遷很快。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呂蒙正中狀元,他六年做到副宰相(參知政事),十一年做到宰相(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他才四十二歲,簡直如同坐上了火箭。而且大宋朝的公務員中進士絕對占大多數,宰相和副宰相更幾乎十有八九都是進士。

僅憑這一點,要想當大宋公務員,而且要幹出點樣子,就非考中進士不可!

小BOX長知識|「老明經」與「少進士」

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宋代的科舉考試沿襲唐制,除了進士科,還有明經科。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策論,難度大,錄取比例低,但一旦考中就是科班出身,是文官集團中當之無愧的「績優股」,仕途上升空間更大。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先筆試,再口試。明經考試及格,也能進入文官系統,但由於考試難度低,錄取比例大,明經科的文憑並不太受歡迎,仕途的上升空間也相對狹窄。

所以,一般有志向的讀書人都以進士科為奮鬥目標,唐代就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意為三十歲中明經科都算太晚了,五十歲考中進士那都是正當年的青年才俊!

作者介紹|劉曙剛

資深自由撰稿人,專職從事寫作,擅長通俗文史讀物、兒童文學、科普、小說故事等方面的創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活在大宋》(原標題:公務員招考哪家強,大宋科舉最繁忙 ──讀書人眼裡只有「進士」)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