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考公務員有多爽?沒學歷限制、販夫走卒也能報名,科舉上榜還有京城派對參加

2021-12-04 09:00

? 人氣

宋代科舉有貢舉、武舉、制舉以及詞科四大類,還有通過國家級醫、算、書、畫等專門學校學習,並通過考試成為公務員的途徑。(示意圖 / 取自維基百科)

宋代科舉有貢舉、武舉、制舉以及詞科四大類,還有通過國家級醫、算、書、畫等專門學校學習,並通過考試成為公務員的途徑。(示意圖 / 取自維基百科)

有意加入大宋朝公務員團隊嗎?希望一舉成名、為國效力,開創一片美好前途嗎?請不要猶豫,馬上報名參加大宋公務員統招科舉考試!三級考試、多重管道、成熟模式、完美規劃,並且完全無年齡限制——你可以少年高中、一鳴驚人,也可以老來題名、光耀門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公招門類多,首選進士科

有志加入大宋公務員團隊的你,應該首先有個目標。國家部門多,樣樣人才都需要,所以公務員招考也不是只有一種,而是分成很多門類。宋代科舉有貢舉、武舉、制舉以及詞科四大類,還有通過國家級醫、算、書、畫等專門學校學習,並通過考試成為公務員的途徑。這麼多條躋身大宋公務員之列的道路,應該如何選擇,參加哪一種學習考試比較好呢?

武舉就不必多說了。一聽就知道武舉出身將來要從軍當武將。前面說過,大宋重文抑武,當武將雖然威風但不受重視,而且前途悲哀,就算有機會成為狄青、岳飛那樣的名將也很難有好下場,所以還是別打算了。至於制舉,那是由皇帝下詔舉辦的臨時考試,時間不定,錄取名額又少,而且大多數時候要有官員的舉薦才行,自己不能報名,最好也別抱太大希望。

此外還有詞科,是選祕書的,專考古代公文,什麼詔書、表啦,還有檄、箴、銘、序等。宋代前後有宏詞科、詞學兼茂科、博學宏詞科、詞學科四種,且名額更少,每科最多才錄取五人,終大宋朝也只有一百多人被錄用,您覺得自己有希望嗎?想想武舉、制舉、詞科,不是不理想就是太難考,還是學點專業技術或者走藝術特長路線也不錯。

當然,如果能在太學開辦的醫學院、算學院、書學院和畫學院學有所成、名列優等,的確可以直接當官。不過從這些專業技術類和藝術類出來只能做專門的工作——當個醫官啦,審審財稅啦,做個抄寫員或者畫師什麼的,這些職位起點低(最低的只相當於文官從九品,也就是將仕郎)升遷機會少,想做高官恐怕終生都沒指望,實在說不上是什麼好選擇。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還說大宋公招好?這不是笑話嘛!別急,這不還有貢舉嗎?其實大宋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就是「貢舉」也就是常科。它是大宋公務員招考主要的途徑,同時也是招收和錄取公務員最多的考試,當然是首選。

在北宋前期,貢舉考試又分進士、明經、諸科三種科目,其中的諸科又包括九經、五經、三禮、三傳、三史、學究、開元禮、明法等不同的級別和內容,要說清楚實在是件麻煩事,一本本專業教材加上考試內容和方式,說出來保準讓人頭疼。不過沒關係,聽到「進士」這個詞是不是眼前一亮,科舉考過了不就是中進士嗎?沒錯,大宋公招招生範圍最廣、考中概率最大、考中後最為榮耀、當官機會最好、升遷機遇最多的,正是進士科!

所以如果想參加大宋公務員考試,進士科絕對是首選中的首選!實際上,在經過王安石變法之後,大宋朝貢舉考試也只剩下進士一科,明經和諸科後來都漸漸被取消了。

限制比較少,人人可報考

目標有了,您一定急著去報名了吧?但是您也在擔心:我這個身分、學歷夠不夠資格?大宋朝會不會「唯血統論」,講究家世出身?有沒有身體和相貌等方面的要求?

放心,大宋朝在招考公務員這件事上,基本上堅持「不拘一格選人才」的原則,從皇親國戚、宗室子弟,到販夫走卒、山野鄉民可以說來者不拒。只要不違反以下條件,報考大宋公務員絕對是沒問題的!

第一,沒出過家:也就是沒當過和尚、道士。北宋時有個進士楊何,老爸是道士,母親是尼姑,自己照樣當公務員——看來出家人雖然出世,卻不妨礙後代子孫做官。

第二,不是吏:即不是專門給官兒們寫寫文書、抄抄案卷,身在官府卻不屬於官的人士。關於為什麼吏不能當官,宋元之交有個歷史學家叫馬端臨這麼說:「蓋惟恐雜流取名第,以玷選舉也。」就是說吏只能算「雜流」,不夠「高大上」,難怪宋江宋押司這個「筆墨小吏」要憤憤不平,反上梁山等招安,尋求新的做官門路。

第三,就算您是下九流的工匠商賈也沒關係:只要是屬於「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照樣可以報考。神宗朝的宰相馮京,曾經連中三元,他爹就是商人。

第四,人品一定要沒問題:大宋朝注重公務員的個人道德品質,決不允許濫竽充數,更不讓道德敗壞、違法亂紀之人混入大宋公務員隊伍。所以,要是犯過罪,不孝敬父母,和兄弟姊妹不友愛,或者被認為是「為害鄉里」的惡人,甚至您的爸爸還有爸爸的爸爸犯過重罪,都不能報考。

第五,身體不能有重大殘疾:在宋代,傷殘人士也分幾等 ; 聾啞弱智、四肢之一殘廢、腰背脊柱斷折和侏儒屬於廢疾,得了瘋癲絕症、兩個以上肢體殘廢和兩眼全盲則稱為篤疾。廢疾和篤疾是不能報名參加科舉考試的,但要是程度沒有這麼嚴重,還是可以的。

南宋淳祐十年(一二五○)的狀元方夢魁不僅跛了一條腿,還瞎了一隻眼,但依然名列榜首,可見大宋朝對人才的重視。不過當時南宋已經風雨飄搖,這位方狀元後來雖然被升到禮部尚書,但還沒來得及上任,南宋就滅亡了。

除去上面這些條件,就算沒上過大宋國家公辦的學校,在家請家教或者是自學成才都沒關係,一樣可以報考。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如果趕上家裡有人亡故,需要服喪,那可就不能報考了 ; 服喪的期限是一年,或者至少超過三個月,才准許報考。

考場紀律嚴,犯規很危險

順利報名成功,您可以準備參加考試了。宋朝和之前的唐朝一樣,科舉考試有解試和省試,宋太祖開寶六年(九七三)又增加了殿試,這樣就總共有三級考試。解試在中央(京城)由國子監組織,在地方則由州府和轉運司分別負責組織當地普通考生和地方官的家人親屬們參加。

解試一般在秋天(農曆八月)進行,考試通過的考生被稱為解士,也就是要被解送到京城去的士人。而解士第一名叫作解元——明朝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就被稱為唐解元(明清的公務員第一級考試稱為鄉試而不是解試)。

解士們被解送到京城,到第二年正月再參加省試(明清後稱會試,故省試第一為省元,後來的會試第一為會元)。省試結束,通常在二、三月放榜公佈通過考試的考生名單,再然後就是最後一級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了。殿試結果要給最終高中的進士們排定名次,也就是決出一甲前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以及以下各甲名次,這樣三年一度的大宋公招才算基本結束。

殿試排名的決定權在皇帝,因此進士們最要感謝和效忠的是皇帝,而不再是主考官,這也是創立殿試制度的趙匡胤獨攬大權的又一妙招。自此,「恩歸有司」變成了「恩由主上」,您的進士身分和名次是皇帝給的,您不感謝皇帝、不效忠皇帝,又去感謝、效忠誰呢?

不過,自從宋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開始,省試放榜之後基本就確定了進士的身分,殿試只決定名次,考生不管怎麼樣都已經是大宋公務員了。考試過程複雜,還要一級一級去考,而且考場紀律也很嚴肅,想要胡混過關或者作弊過關可不容易。違反了考場紀律,後果會很嚴重!

說起大宋公務員招考的考場紀律,首先是對號入座,也就是考生要按照放榜規定的考場、考號入場就座,參加考試,不能隨便調換位置。其次,考試規定在白天進行,不許晚上點上蠟燭繼續答卷,以免考生借著昏暗的燈光作弊。再次,考生和主考官有關係的要另設考場單獨考試,就連錄取名額都是單獨規定的,稱為別試或者別頭試,以避嫌疑。

除了這些考場秩序和紀律的制度安排之外,對考生行為當然也有要求:帶資料、打小抄、傳紙條、找人代考當然都是不可以的。例如挾帶,除了大宋官方指定的參考書《韻略》之外,嚴禁攜帶其他書籍資料,否則當即請出考場,至少一屆或兩屆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後來甚至加重處罰,五屆不得應考。

還有傳義(遙口相傳或傳遞文字),不管是口頭指點還是寫紙條給別人,都會立刻被取消考試資格,不准再參加考試。至於代考就更不可以了——凡是發現代考的,本人終生不得再參加科舉考試,更不能做官。

就連相關人員都要受連累:考生報名參加考試的證明人知情的四屆不准參考,不知情的也要兩屆不得參考。還有受賄協助代考者的,當官的罷免,待崗的喪失三次上崗機會,推薦人五屆不准參加考試。

大宋公務員考試三年一屆,稱為「三年大比」動輒兩三屆或四五屆不准考試,一耽誤就是數年、十數年光陰。因此這種懲罰不可謂不重,對於讀書人來說不啻於斷送了政治生命,實在是很可怕的。

科考一成功,從此官路通

考試如此艱難,又有這麼多危險,不過您行得正坐得端,一路過關斬將通過解試、省試加殿試,成了一名光榮的大宋朝進士,前途也就一片光明了。殿試之後錄取的進士,前期分為三甲,後來又分五甲。

進士五甲,一二甲為進士及第,三四甲為進士出身,第五甲最差,也算同進士出身。各甲名次排定,就要進行唱名賜第了。屆日,皇帝帶著宰相和相關大臣們來到崇政殿(宋神宗之後是集英殿),封好的試卷已經被放在御座旁,專有官員按照事先擬定的名次拆開試卷,交給中書侍郎和宰相觀看。

於是兩人同觀試卷,照字唱名,逐個宣佈當科進士,這就是唱名,又叫作「傳臚」。又據《宋會要》,皇帝也有親自唱名的,宋太宗趙光義就幹過這個「特別嘉賓」的活兒,以示對進士們的恩寵。

唱名完畢,進士們就算是及第的及第,出身的出身,同出身的同出身,不再是一介布衣,而是朝廷命官,堂堂大宋公務員了。不過科舉考試雖然結束,後續活動卻還有不少,進士們還要吃一頓飯、謝一次恩、搞一番慶典活動。

吃飯吃的是皇帝的賜宴,也就是「瓊林宴」(不過南宋臨安沒了瓊林苑,只好在禮部貢院裡賜宴,估計也只好叫「禮貢宴」了)。謝恩要向皇帝謝恩,叫作「朝謝」。至於接下來的慶典活動,包括祭拜孔子、孟子等聖賢先師,進士們互相團拜分個尊卑長幼,還得立題名碑石,造同年小錄等等,好不熱鬧。

不過考進士當然不只是為了熱鬧這麼幾天,更重要的是做官。在整個大宋朝,科舉進士前四等基本上立馬就封官:狀元最大,可以做到將作監丞(從八品)或大理評事(正九品),榜眼和探花也可以做大理評事或者到地方去幹個文祕工作鍛鍊鍛鍊。

剩下的一甲進士及第者全有官職,好的時候甚至直接去當知縣,以下各等也都能分到個工作,只有第五甲要「守選」,也就是等著考核,考核通過有了空缺才能正式工作。

從進士出身當上的官,升遷很快。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呂蒙正中狀元,他六年做到副宰相(參知政事),十一年做到宰相(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他才四十二歲,簡直如同坐上了火箭。而且大宋朝的公務員中進士絕對占大多數,宰相和副宰相更幾乎十有八九都是進士。

僅憑這一點,要想當大宋公務員,而且要幹出點樣子,就非考中進士不可!

小BOX長知識|「老明經」與「少進士」

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宋代的科舉考試沿襲唐制,除了進士科,還有明經科。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策論,難度大,錄取比例低,但一旦考中就是科班出身,是文官集團中當之無愧的「績優股」,仕途上升空間更大。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先筆試,再口試。明經考試及格,也能進入文官系統,但由於考試難度低,錄取比例大,明經科的文憑並不太受歡迎,仕途的上升空間也相對狹窄。

所以,一般有志向的讀書人都以進士科為奮鬥目標,唐代就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意為三十歲中明經科都算太晚了,五十歲考中進士那都是正當年的青年才俊!

作者介紹|劉曙剛

資深自由撰稿人,專職從事寫作,擅長通俗文史讀物、兒童文學、科普、小說故事等方面的創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活在大宋》(原標題:公務員招考哪家強,大宋科舉最繁忙 ──讀書人眼裡只有「進士」)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