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斯達克指數跌77%,網路泡沫是誰吹破的?不都是科技公司的錯!聯邦基金利率藏玄機

2021-11-29 08:40

? 人氣

電子股瘋狂事件實際上只牽涉到整個股權市場中的一小部分,而且那個時代美國人投資股票的並不算多,因此在大眾的印象中並未留下什麼深刻的記憶。到了 1990 年代,一般的美國大眾距離上一次較具規模的泡沫事件已經有兩個世代,所以當泡沫終於又來的時候,只有三組人有辦法辨認得出來:那些對當年事件記憶猶新的九十歲以上長者、經濟歷史學家、那些讀過《非比尋常的大眾幻想紀事》前三章,而且充分吸收並牢記教訓的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90 年代所發生的科技瘋狂,又特別凸顯出泡沫事件中的第四個病理生理因素:棄而不顧股票估值的傳統準則。1920 年代晚期時,雖然只有那些股市的寵兒能夠有很穩固的收益,但除了幾個「高科技股」(最顯眼的是美國無線電公司和雷明頓蘭德公司〔Remington Rand〕)之外,都能夠向股東提供很健康的分紅。相形之下,1990 年代時,只有少數的新科技公司能夠創造出足夠的營收,來支付他們在人員及設備上的豪奢花費。至於紅利,科技股投資者都把它當作是從遙遠的揮擊馬鞭驅趕馬車時代傳來的奇妙回音:就算是有,也會是至少十年以後的事。微軟公司在 1986 年首度上市,一直到 2003 年才開始發放股東紅利;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網路公司的兩大贏家─亞馬遜和谷歌─都還沒開始發放股東紅利呢。1990 年代往前邁進之際,投資者似乎認為公司營利及發放紅利並不重要,而是認為一個公司的真正價值存在於一種模糊的測度之中,這個測度就是數以百萬計的關注或者數以十億計的點擊率。

現在,投資大師約翰.坦伯頓( John Templeton)的著名警語又再一次響起:「英語中最昂貴的四個字便是『This time it’s different(這次不一樣了)』。」 1990 年代中,逐漸萌芽的數位世界確實顯得「不一樣了」,許多原先讓人難以置信的諾言也都兌現了:幾乎涵蓋全球的寬頻覆蓋率,無所不在又幾乎完全免費的語音通訊,把許多實體店面生吞活剝的線上購物。

遺憾的是,在這些科技領域內的一般投資者並未獲利。實際上, 1990年代晚期上市的數百間公司裡,只有少數存活下來,而且只有亞馬遜變成一個強大的經濟力量,然而就算是亞馬遜在零售業中,已經占據了領頭的地位,它也還未能展現出投資者所期待的營利。

作者介紹|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

博士兼具醫學博士資格,是位神經科學家,也是投資管理公司「效率前緣顧問機構」(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 LLC)的共同創辦人。他同時也是資產配置期刊《效率前緣》(Efficient Frontier, www.efficientfrontier.com)的編輯。伯恩斯坦出版了四本暢銷書,包括《智慧型資產配置》(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與《投資金律》(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以及兩本經濟史方面的著作:《富饒的誕生》(The Birth of Plenty)與《神奇交易》(A Splendid Exchange)。《智慧型資產配置》與《投資金律》備受各方好評,簡潔闡述在沒有財務顧問協助的情況下建構分散性投資組合的方法。《錢雜誌》(Money)定期刊載他的專欄,伯恩斯坦的文章也常見於財經雜誌《巴倫》(Barron’s)、《共同基金》(Mutual Funds)、《美國醫療新聞》(American Medical News)與晨星公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樂金文化《群眾的幻覺:揭露人們在投機美夢中愈陷愈深的理由》(原標題:貪婪敘事五:世紀末科技狂想)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