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斯達克指數跌77%,網路泡沫是誰吹破的?不都是科技公司的錯!聯邦基金利率藏玄機

2021-11-29 08:40

? 人氣

在那個時間點上,市場還是認為葛林斯潘是 1990 年代經濟蓬勃發展的推手,名記者鮑勃.伍德華(Bob Woodward)曾經寫過一本有關葛林斯潘的暢銷書,就把書名訂為「大師」。當時,葛林斯潘發現他的一世英名很可能會毀於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潛在的災難性崩盤,於是趕緊安排私人銀行出手相救,同時大幅降低聯邦基金利率,藉以鬆綁信貸,並且讓這個低利率維持了一整年。這個措施,把股價直接送進了平流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聯邦基金利率1997-2000(圖/樂金文化)
1997-2000聯邦基金利率(圖/樂金文化)

二十世紀結束之前,泡沫事件的第三個病理生理因素─金融健忘症─實際上已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醞釀而成形了。1929 年到 1932 年之間的熊市讓許多家庭及機構都飽受衝擊,財富大為縮水,整個國家的心理也受創頗重,以至於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都很少人認為股市是一個可靠、謹慎的投資。舉例來說,直到 1945 年晚期,也就是首度有可靠統計資料的開始,個人的平均投資額,大約只有 30% 是放進股市,而且是以為數不多的公司退休基金為主。

1929 到 1932 年之間,只有 10% 的美國人擁有股票,他們都在熊市中損失慘重,接踵而來的大蕭條更影響了每一個人,幾乎所有一定年齡的美國人或多或少都背負了某種來自於大蕭條的重擔(以本書作者來說,他的母親在餐廳用餐後,就算是只剩下一條蘆筍,她也要小心翼翼的打包好,帶回家)。對於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而言,1929 年到 1932 年之間的記憶歷歷在目,讓他們在整整一世代或更長的時間裡,都不再覺得股票有什麼吸引力。

不過,1950 年代晚期到 1960 年代早期之間,確實曾經發生過有點像股市泡沫的事件,主要是因為物理學家威廉.夏克立(WilliamShockley)帶領了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的一個小組在數十年前發明了半導體晶體管,結果讓許多電子產品能夠變得體積更小、功能更強。到了1959 年,任何公司的名字,只要在後面加上「-tronics」(電子),就會引起公眾的興趣,進而影響股價,就像是一個世代之後,把公司名字後面加上「dot-com」所能產生的效果一樣。一個行事穩健,專門生產留聲機跟黑膠唱片的公司─美國音樂公會(American Musical Guild),只是把公司名字改成「太空音調」(Space-Tone)上市,其市值就翻了七倍。那個世代的另外一些饒具意味的公司名稱有艾斯特隆(Astron)、佛爾卡特隆(Vulcatron),有些則在字尾加上「-sonics」,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Powertron Ultrasonics」。另一方面,投資銀行則學會了把大多數的股份做內線交易,同時限制可供普通大眾購買的數量,藉以刺激他們對股票需求的熱情。不過,就如同先前所發生的泡沫事件一樣,當這股熱潮消退也耗盡了買主之後,股價就在 1962 年崩盤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