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感覺痛苦要「說」出來!想脫離苦難活著,心理學家提供3種有效方式

2018-03-13 06:30

? 人氣

災難重創後的一段日子,恐怖的經歷或親人傷亡的悲傷,會漸漸地變形,出現扭曲現象。如果個體能分享正確的資訊,對創傷後壓力有所了解,就不容易陷入嚴重的困擾或後遺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此,創傷之後,若能及時分享正確的資訊,對心靈復健有重大的幫助。挪威心理學家朱迪斯·賀蒙(Judith Herman)指出:在一次海灘救災中,得到證明:海上鑽油塔傾覆海中,心理學家團隊馬上為他們做簡要輔導,並說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且建議他們:

1、倖存者要與他人分享其受災經驗,釋放心中的恐懼與創傷。
2、避免使用酒精控制心理困擾或症狀。

經過追蹤,他們明顯有較好的復原。受災者了解到:他們的痛苦,是眼前必然的現象,壓力因而減輕。再加上與人分享傾吐,被壓抑扭曲的情緒得到釋放,從而有較好的康復效果。

當事人有了痛苦的經驗,要把它說出來,告訴別人和他分享。這對情緒的紓解和心靈的復健有很大的幫助。透過傾訴,人容易從痛苦中解放出來,超脫出來。

受災的人在傾訴中,同時有了回顧和釐清思緒的機會。這能引發理性的認知,從而產生現實感,逐漸有意願面對眼前的現實生活。

如果個體沒有機會傾訴和分享苦難的經驗,可以透過寫日記書信,把經驗、感覺和看法寫出來。這與傾訴有相同的效果。

此外,受難者要有機會,實際到受災的地方去做哀悼。有了一次或數次傾訴哀悼,認清自己還活著,並領悟到要珍惜現在,努力為新的人生而努力。

現場的哀悼,有助於紓解創傷壓力,緩解身心煎熬的痛苦。哀悼能幫助受創者,恢復主動性,面對現實、創造新生。

(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現場的哀悼,有助於紓解創傷壓力,緩解身心煎熬的痛苦。(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心靈生活

受過災難創傷的人,往往無法接受自己的遭遇。心靈生活上,難以同化它,痛苦也就無法消退。於是,信仰是幫助他解脫苦難的有效方法。

透過宗教信仰,能幫助當事人對自己的創痛有所領悟。從中找到意義,從而發展出接納現實的態度。此外,透過宗教的禮拜、追悼、超渡等儀式或法會,亦有助於悲痛情緒的宣洩,引導受苦的人,看出新的價值和希望。

醫學教授克伊尼格(Harold Koenig)在擔任精神科住院醫師時,開始以科學家的態度,對宗教作研究。他說:

「當我詢問病人,是什麼幫助他們面對重病或創傷時,大多數的人都提到宗教。那時我發現宗教是一個人覺得舒坦的根源。有許多人藉由宗教信仰,來幫助自己面對疾病,並從中找到意義。」

克伊尼格發現信仰的治療力量。他在健康與宗教之間,搭建了全新的研究和貢獻。諸多這方面的研究證實,宗教參與率高的人,死亡率低,罹病率低。他們的心情好,免疫力較強,人際互動較佳。他們較能克服困境,找到新的希望。

由於宗教信仰,能提供一套保持心靈平衡的生活模式,讓我們理解這個有意義的世界。進而透過這個認知基模,去同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困難或災難,領會出它的意義,從而產生新的調適。

虔誠的宗教信仰,使人在面對強大創傷和壓力時,於情緒和健康上,有著積極的作用。茲歸納「宗教調適」的研究結果如次:

1、面對困境時較少憂鬱症狀。
2、對器官移植者有較好的適應力。
3、宗教調適能使血壓紓緩。
4、宗教調適是面對壓力的緩衝器。

透過宗教信仰,使許多人領悟了生命的意義。他們對災難容易產生新的領悟,從而保持心靈的健康與平衡。

(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透過宗教信仰,使許多人領悟了生命的意義,從而保持心靈的健康與平衡。(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結語

天災或重創,給許多人帶來悲痛和苦難。這誠然是不幸的事,但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就倖存者而言,一定要想得對,做得正確,才能活得好。

個體能活得更好,正是承受災難的報償。自己能活得更好,才足以告慰已逝的親人。能活得更好,也是回饋救助者最好的禮物。

作者|鄭石岩

心理學家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

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

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

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本文經授權轉自遠流出版《起動適應力:適應當前環境,開拓美好願景》(原標題:傾訴與哀悼)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