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珍貴歷史全藏在海底!隨台灣「水下考古」第一人探險,幾百年前的宋朝沉船就在眼前…

2018-02-28 10:00

? 人氣

很多漁船的船老大,其實就是隱藏在民間的水下考古專家。

臧振華笑說,「船老大們最清楚在哪個地方會有沉船勾破漁網、或是哪邊撒網可以撈到一堆瓦片陶罐。」這些沿海漁民或潛水客的親身經驗,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在鎖定探勘範圍的階段,臧振華的團隊常常需要花工夫跟他們「搏感情」,於是不只收穫了重要的情報,還有濃厚的友誼與人情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發掘沉船:靜臥海底的珍貴文資寶庫

在一番調查過濾後,臧振華的團隊在澎湖、台南安平、綠島、東沙環礁等區域,劃定了幾處「調查敏感區」,先以聲納等設備進行水底地貌的探勘,發現 200 多個目標物之後,團隊開始按圖索驥、下水進行「驗證」。到目前為止,已經確認其中 85 個目標,確實就是沉船。

每次發現沉船,都令研究團隊很興奮,但一大堆的「考古」工作,從這裡才剛要開始。

下考古工作,首先是「辨識」,從沉船的樣貌和其中的物件、配合文獻資料,幫這艘船「驗明正身」。

目前有 17 艘沉船,已經辨識出「身分」,年代分布從宋朝到二次大戰期間的都有。其中 4 艘更因為具有高度文化資產與研究價值,被文化部優先列冊管理保護。

例如其中一艘,是空殼嶼的清代沉船,從船上的貨物,像是瓷器、建材等,可以推測出當時的經貿與航運型態。另一艘是 1892 年的英國蒸汽輪船布哈拉號 (SS Bokhara),這起颱風導致的船難,造成 130 名左右人員喪生,是當時全球的頭條新聞。

英國籍蒸汽輪船布哈拉號 (SS Bokhara), 1892 年時載運香港板球協會的成員到上海參加比賽,回程途經台灣北部時遭遇颱風,最後沉沒於澎湖姑婆嶼附近,造成約 130 人不幸身亡,僅 20 餘人獲救。(圖/臧振華,研之有物提供)
英國籍蒸汽輪船布哈拉號 (SS Bokhara), 1892 年時載運香港板球協會的成員到上海參加比賽,回程途經台灣北部時遭遇颱風,最後沉沒於澎湖姑婆嶼附近,造成約 130 人不幸身亡,僅 20 餘人獲救。(圖/臧振華,研之有物提供)
英國籍蒸汽輪船布哈拉號 (SS Bokhara),水中殘骸已經被海砂及珊瑚礁覆蓋。(圖/臧振華,研之有物提供)
英國籍蒸汽輪船布哈拉號 (SS Bokhara),水中殘骸已經被海砂及珊瑚礁覆蓋。(圖/臧振華,研之有物提供)

而 1895 年沉沒於澎湖的廣丙艦,是清末中國第一批自製的西式軍艦,曾經參與甲午戰爭,後來被日本俘虜; 1942 年沉沒的山藤丸,則是二戰期間日軍徵調來進行運輸的商船,被美軍所擊沉。這兩艘船都見證著動盪戰爭的斑駁歷史。

日本運輸船山藤丸, 1942 年 10 月 19 日沉沒於澎湖外海。但耐人尋味的是,美國表示該船是由美國潛艇「長鬚鯨號」以魚雷擊沉,但日方的記載卻是「觸礁」。臧振華表示,這種「各自表述」的情況在戰爭相關史料中經常可見。(圖/臧振華,研之有物提供)
日本運輸船山藤丸, 1942 年 10 月 19 日沉沒於澎湖外海。但耐人尋味的是,美國表示該船是由美國潛艇「長鬚鯨號」以魚雷擊沉,但日方的記載卻是「觸礁」。臧振華表示,這種「各自表述」的情況在戰爭相關史料中經常可見。(圖/臧振華,研之有物提供)
日本運輸船山藤丸的水中殘骸。(圖/臧振華,研之有物提供)
日本運輸船山藤丸的水中殘骸。(圖/臧振華,研之有物提供)

船上的每一塊小器物、每一道小痕跡,對於考古學家而言,都有很多故事可以說。但首先要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在水底發現的文物,該怎麼維護與安置。

這些文物在水下,雖然可能被海水浸泡腐蝕、被珊瑚、藤壺等生物覆蓋,但經過長時間累積,都已處在一個穩定狀態,就像一個封存史料的時空膠囊。從水裡撈出來後,光線、壓力、空氣……周遭環境的劇烈變化,很可能會對文物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因此,研究團隊得小心翼翼,從打撈起的那一刻起、到送進實驗室進行脫鹽處理,都要針對文物的材質和狀態,選擇適當的維護措施。

之後,才是說故事的時間,也就是文物的分析與詮釋。像拼圖遊戲一樣,把許多小線索,從點累積成線、再勾勒成面,重建出曾經發生的點點滴滴,讓人類從過去的遺跡,認識現在的自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