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股市是熱絡,還是泡沫?從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史,看出股市崩盤前的4個特徵

2021-11-02 16:10

? 人氣

從歷史來看,股市泡沫化會有4個特徵。(圖/Pixabay;作者/geralt)

從歷史來看,股市泡沫化會有4個特徵。(圖/Pixabay;作者/geralt)

不管是1990年代的台股泡沫,或是1929年末的美國經濟大蕭條,股市在崩盤之前,通常都會有預兆。《群眾的幻覺:揭露人們在投機美夢中愈陷愈深的理由》一書研究了美國經濟大蕭條,指出股市泡沫化的四個特性,供投資人鑑往知來,避免過度樂觀而踏入陷阱。

我們到現在為止所討論過的金融瘋狂事件─密西西比公司、南海公司、英國鐵道事件以及 1920 年代的股市─都顯示出四個特性。 首先,金融投機變成主要的大眾日常話題以及社交互動重點,例如坎康普瓦大街、交易胡同上的人潮洶湧,到 1920 年代美國的經紀公司營業大廳。佛瑞德瑞克.路易斯.艾倫對 1920 年代做了如下觀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個人的嘴上都掛著一夕致富的故事,一位金融評論員說,他的醫生發現病人談的話題都是也只是市場;理髮師在談到蒙哥馬利-沃德公司的前景時,不時用手中甩動的熱毛巾加強語氣;太太們都在質問丈夫為什麼動作這麼慢,為什麼不趕緊出手,結果發現她們的丈夫當天上午才買了一百股美國亞麻仁油公司(American Linseed)的股票。」

第二個特性是,相當多有能力又頭腦清醒的人,紛紛放棄了安全有保障待遇也很好的工作,一頭栽進並成為全時間的金融投機者。如果不是參與了他們那個時代的金融狂熱之中,布朗特和哈德森應該都會是小有成就的亞麻布商。艾倫就描述過一位女演員如何把她位在紐約市曼哈頓區公園大道(Park Avenue)上的寓所,改裝成了小型經紀辦公室,「牆上都是圖表、財務報告,整天掛在電話上操作市場,自己的本業都丟掉了。」另外一個是藝術家,「他從前談起高更(Gauguin)就口若懸河,現在則放下畫筆,談的都是全國貝拉斯西斯公司( National Bellas Hess,一個現在已經停業的郵購公司)股票的獲利有多好。」

第三個也是最常見的泡沫特性就是,那些信徒對抱持懷疑者所噴發的怒氣。 1920 年代晚期災難已經開始隱隱成形時,只有一位有歷史感、名為保羅.瓦博格( Paul M. Warburg)的人,敢於表達懷疑並向公眾提出警告。瓦博格 1868 年出生於一個曾在中世紀威尼斯有過金融背景的德國-猶太家庭,他在歐洲的金融機構中竄升很快,並在 1911 年歸化為美國公民。 1914 年時,他宣誓成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創始成員。

瓦博格移民美國之前,已經看過歐洲的泡沫事件,所以他知道最後的結局會是什麼。 1929 年 3 月,他那時已是國際承兌銀行( International Acceptance Bank)負責人,他注意到股價完全脫離了理性的估值,所以他提出警告指稱,大量「引起無止境投機狂熱」而且還在繼續膨脹的貸款額度,不僅僅會在最後的時刻狂襲投機者,也會「帶來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衰退」。

這個十分精準的預測在當時卻引來排山倒海的公眾譴責,比較溫和的說,「老掉牙的看法。」;怒火較高的說,「別有居心故意打壓美國的繁榮。」簡直就跟兩代之後網路泡沫事件中,對懷疑者的謾罵一模一樣。

著名投資顧問羅傑.巴森(Roger Babson)的遭遇也一樣。 1929 年 9月 5 日,他在自己所創設的巴森學院(Babson College)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商業研討會,他在演說中指出,「股市崩盤遲早會來到,而且將會是很嚇人的事。」跟瓦博格一樣,他也預測會發生大衰退,當天,股市急速下跌,這就是所謂的「巴森中止」(Babson Break)。如果瓦博格是因為有猶太血統而容易受到攻擊,那麼巴森就會是個更好的目標,因為在大眾的心目中,他已經證明自己是個瘋子、怪人。他曾經寫了一本書名為《地心引力-我們的頭號敵人》(Gravity - Our Enemy Number One),還設立了地心引力研究院(Gravity Research Institute),這個研究院的主要目的是要發明一種能抵擋地心引力的盾牌。

正常的時候,巴森的預測頂多會得到一些帶有幽默意味的質疑,但可惜的是,那並不是個正常的時候。報紙以嘲諷的語氣稱他為「威爾斯利學院的智者」(The Sage of Wellesley),而且指出他先前所作預言的失準之處;一個投資公司對客戶提出警告,「我們不要因為一個知名的統計員毫無理由的發出一個預告大家會倒楣的預言,就爭先恐後去出脫股票。」

明斯基所提出的「健忘」要件,說明了泡沫這檔事也有代溝的問題。因為只有老一輩的人還能記得上一次的泡沫事件,也只有他們還可能會對當前發生的事產生懷疑心理。年輕的以及熱中於當前所發生事情的一代,會嘲笑他們是老頑固,跟新的經濟及金融的現實脫節。簡單的說,泡沫是那些只有短暫記憶年輕人容易忽略及忽視的事。

不管是怎麼樣的一種機制,根據美國格式塔心理學家佛瑞茲.海德(Fritz Heider)的「平衡狀態跟不平衡狀態」理論,前述的憤怒情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對照末日信仰者所抱持的期待,我們可以知道,恐怕沒有另一種信念會比輕易致富,以及源源而來無限制的財富更容易讓人接受了,它的追逐者也不會輕易放棄這個信念。對於那些「信仰者」來說,他們是通過不同意/不喜歡這樣的平衡狀態,來達到「不抗拒」的結論,同時他們會把持有懷疑態度者戴上「他們根本不懂」的帽子。

泡沫的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徵狀是出現極端預言,例如南海公司預言西班牙會不可思議的將新大陸的貿易獨占讓給英國、投資一百英鎊就可以每年得到好幾百英鎊回收、鐵道「隨著時間及空間會成為世界主宰」,或者是拉斯考博那種隱晦又無根據的預測市場年回收 25%。

1929 年,耶魯大學經濟學家厄文.費雪(Irving Fisher)做出了「預言中的預言」。費雪也許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經濟學家,時至今日,他也因為發展出現代金融數學的基礎理論而備受敬重。然而,他最為人所記得的一件事,應該是 1929 年 10 月 15 日,也就是「黑色週四」的九天之前,在紐約市曼哈頓對採購代理商協會( Purchasing Agents Association)所說的話:「股市看起來已經達到一個永遠的高原了。」

作者介紹|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

博士兼具醫學博士資格,是位神經科學家,也是投資管理公司「效率前緣顧問機構」(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 LLC)的共同創辦人。他同時也是資產配置期刊《效率前緣》(Efficient Frontier, www.efficientfrontier.com)的編輯。伯恩斯坦出版了四本暢銷書,包括《智慧型資產配置》(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與《投資金律》(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以及兩本經濟史方面的著作:《富饒的誕生》(The Birth of Plenty)與《神奇交易》(A Splendid Exchange)。《智慧型資產配置》與《投資金律》備受各方好評,簡潔闡述在沒有財務顧問協助的情況下建構分散性投資組合的方法。《錢雜誌》(Money)定期刊載他的專欄,伯恩斯坦的文章也常見於財經雜誌《巴倫》(Barron’s)、《共同基金》(Mutual Funds)、《美國醫療新聞》(American Medical News)與晨星公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樂金文化《群眾的幻覺:揭露人們在投機美夢中愈陷愈深的理由》(原標題:貪婪敘事四:1929大蕭條)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