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西門町曾經是墳場?戰後的電影街有多熱鬧?6張老照片一窺台北西區的前世今生

2021-10-28 10:04

? 人氣

影院集中,一票難求

西門町在日治時代就是台灣電影娛樂事業的中心,大世界、新世界、台灣等「映畫」劇場,每一場都可說常是「滿員」(客滿);戰後,盛況不減,尤其是武昌街二段,從昆明街到康定路,短短的五十公尺內,有樂聲、豪華、日新、台北......等十餘家戲院,「電影街」之名,不言可喻。誰能夠想像,日治初期,今武昌街可是輕便軌道的用地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觀眾看電影的次數曾留在金氏世界紀錄大典上, 那一年的統計是每人每年平均達66次;對有趕場經驗的人來說,這個紀錄還可能偏低呢;台灣的電影排有早場,這也是世界各地少有的現象,早場電影散場後,再進午餐,據了解,這些影迷大都是空著肚子,不吃早餐的。

電影院多,並不能代表娛樂事業的發達,正因為台灣其他的娛樂發展不均衡,才有這種「上西門町,擠電影院」的現象出現。

電影本事。(圖/時報出版提供)
電影本事。(圖/時報出版提供)

曾現疲態,必將再起

台北市往東區發展後,西門町各行各業的成長因「東進」而受限了,而且還有急速衰退的現象,連獨霸一方的電影街也今不如昔了;西門町已不再如東區一樣,是高消費的地方了;有人說西門町衰態已現,勢必被淘汰,說不定會和那座消失的寶成門一樣,成了歷史名詞。

但是,使西門町起死回生的契機,正在進行和研議中;台北鐵路地下化後,西門町的重新規劃,將可有更寬敞的空間,來接納從車站出入的人潮;淡水河整治工程完成後,西門町更將成為一個有「護河」的地區,而這條潺潺的河流,必是市民一個休閒活動的好去處。這些都是東區所沒有的條件。

然而,「重生」後的西門町,希望能夠擺脫紙醉金迷、尋歡求樂的形象,而成為代表台北市活力、健康和希望的「更新社區」,而不只是青少年消遣、消費的樂園。

作者介紹│莊永明

莊永明(1942-2020年),台北市大稻埕人。1980年,應詹宏志先生之邀,在中國時報開闢一個「台灣第一」的專欄,每週一次、有系統地撰寫出台灣的人文、歷史等文化性的文章,前後長達一整年。在這個專欄中,陸續介紹過「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台灣第一個畫家——黃土水」等。這個專欄推出後,讀者反應非常熱烈。很多人甚至主動提供更多的相關資料。

莊永明首開先例地整理出「台灣第一」的文稿,著名的文學家柏楊就說過:「莊永明是台灣第一個寫出『台灣第一』的人。」著作有《台灣第一》、《台灣記事》上下冊、《台灣諺語淺釋》10冊、《台灣風情》、《台北老街》、《台灣歌謠追想曲》、《台灣名人小札》、《台灣先聖先賢傳——韓石泉》、《傳唱台灣》、《島國顯影》、《呂泉生的音樂世界》、主講《台灣歌謠尋根》CD、2020年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合作的《臺灣歌謠傳鄉情—食百二,唱一二○》(臺語篇)CD專輯、《立言傳曲——莊永明口述影音紀實暨文稿紀念專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等。

《台北老街》獲中國時報開卷版十大好書;《台灣歌謠追想曲》獲1994年本土十大好書;《台灣歌謠尋根》獲1994年金鼎獎推薦優良唱片;《台灣醫療史》1998年獲巫永福文化評論獎。莊永明於2004年獲第八屆「台北文化獎」。

莊永明一輩子撰文並親身導覽,或在迪化街或在許多台北老街,為台北文史留下難以忘懷的身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台北老街【30周年暢銷紀念新版】》(原標題:西門町釆風錄)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