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就是「一同做事」的人!專家列2點告訴你為何職場不存在友情,一時的要好恐成為對方的把柄

2021-10-18 14:54

? 人氣

職場中真的存在友誼嗎?(示意圖/pakutaso)

職場中真的存在友誼嗎?(示意圖/pakutaso)

合則來,不合則去。這是一個適用於愛情與友情的法則,我們當然盡量不與人交惡,但心裡還是要有個分際,同事不等於朋友。一來是因為,現在的要好,難保將來不會在競爭同一個職位時,當年彼此分享過的小秘密,成為對方手握的把柄;二來則是職場工作的本質是「就事論事」,私人喜好和人情包袱,應該要擺在後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講這麼多,不是要你成為一個冷冰冰、難相處的人啦!該有的禮貌當然要有,親切微笑打招呼在前面篇章也提點過了,我只是希望你心底要保有一個觀念:「同事,是一同做事的人。」 乍聽之下,好像把職場想得太暗黑了?

好人不一定能把事做好

記得剛進某家公司時,有一位當時人氣很高的美女主播,來自媒體世家的背景,國外留學回來英文很溜,大眼睛瓜子臉,是電視台力捧的「嬌點」。身為天之驕女的她,有點高冷,平常不太和同事說話,但因為我對國際新聞很有興趣,剛到職就去找她聊自己對國際專題的規劃,可以怎麼合作節目,講到國際新聞,她眼睛都亮了起來,一來一往倒也聊得很有火花。

過沒多久,就有好事的同事跑來跟我碎嘴,「妳怎麼會想跟她聊天啊?她很難相處耶!」我秒回:「不會呀!剛剛聊得還滿愉快的!」接著同事娓娓道來這位美女主播的一件軼事。當初她在播晨間新聞時,電視台安排男女雙主播,想營造早上輕鬆播報的氛圍,所以兩人之間的默契非常重要,如果能像小S加蔡康永、小燕姐配哈林那樣的效果,就會讓晨間新聞有新的面貌,留住觀眾不轉台。

由於晨間新聞的上班時間是早上四點半就得到班,整個團隊不超過十人,要在一早很渙散的精神狀態下打新聞仗,團隊合作非常重要。這十五年來,我從晨間到深夜的時段都播報過,憑良心說,我也覺得晨間新聞最考驗主播功力,確實是要用加倍的心思去準備。

為此,有同事好心對這位美女主播說:「妳平常可以多跟大家聊聊天,中午一起吃飯,這樣感情更熟一點啊!」但她不假思索地直接潑冷水回話,「為什麼要?我是來工作,不是來交朋友的。」這個回答,鋒利得像是一個句點一樣,讓對方也只能回一個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讓句點真的成為這次對話的句點。

這位同事轉頭就把這件事傳了出去,用膝蓋想也知道,就算不加油添醋,肯定是不會有人站在這位主播這邊的,只會覺得她很高傲、很難相處,是不是自以為國外回來就瞧不起人?

確實,這話的確聽感不好,因為說得太直了,很不給人留餘地,但我能理解這位美女主播的心態。她沒有打算把同事當朋友,對任何人也不帶私人喜好,她只在乎每個人的工作能力,只要做好份內的事不出錯,就是一個「好同事」,當新聞收視第一,領銜播報的她,請大家吃雞排、喝珍奶,根本不在話下。但如果你只是人很善良、很好說話、樂意跑腿,工作卻老是出包、做新聞永遠慢半拍,她必然會優先請你離開這個團隊,倘若這時候你端出交情,訴說「我們不是一同早起奮鬥上班的朋友嗎」?反而成為她做決定的人情包袱。

同事的交情,都在「一同做的事情」上

我輾轉來去過幾間公司,職涯過程加起來肯定有千百位同事,一定有些人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之下,你們彼此很有話聊,同仇敵愾又互相cover,畢竟八卦就是同事之間聯繫話題的養分;但只要當你一離職,踏出公司大門之後,不出三個月,就會不知道要講什麼了,那個曾經痛恨的公司惡霸,他要跳槽去哪、他又整了誰,再也不關己事。大家曾經攜手打過的美好一仗,都成了當年勇,就算沏三壺茶,也沒辦法講了再講、提了又提。

人走茶涼,你的前同事成為你的臉書朋友,每篇PO文你也只能按讚以示閱讀,若有需要幫忙的時候,舉手之勞當然可以,但總不好意思同樣的事情一直麻煩人家。如果同事能成為你的閨密好友,持續聯絡、很有話聊,彼此參與私生活的大小事,當然是美事一樁。如果沒能持續聯絡下去,那也很正常,不用特別惋惜,因為你們的人生座標,已經在不同的時空了。

別把同事當朋友,不是要你成為一個難相處的討厭鬼,偶爾交換八卦情報、吐個苦水、幫忙買飯,那都無妨,有個照應當然很好,但還是要記得,你們的人生在這裡共事,能力才是重點。

網路上的交際圈,別把私生活全攤開

現代還有人沒有兩個以上的社群帳號嗎?畢竟連我媽媽都有IG帳號了。我相信大家的共同課題就是,爸媽、親戚和長輩加自己好友怎麼辦?現在還要多思考一條,如果主管來加我怎麼辦?或是我該不該主動去加他,以示親近,展現我們上下溝通是很健康的美式作風?

這個眉角,我後面一點再來談,現在要先教戰大家的是:把私生活攤在網路上愈少,你的麻煩也會愈少。

我相信,大家在經營自己社群個人頁面的初衷,都是想分享正面美好的事物和觀點,讓同溫層更親近彼此。但開始上班之後,你就要想得更深層一些,這麼坦白,有沒有弊大於利?

工作角色,可能被誤認為你的基本人設

繼續以我為例。我跑的是時尚消費線,累積了一定人脈之後,自然會有很多派對活動的出席邀約,每次出席,除了深化與廠商的交情,又會交到一些新的派對發燒友。且精心打扮亮相,是對活動主人的尊重,合影留念,你不tag別人,人家也自然會tag你。事實上,我覺得這也符合我對工作的期待,就是好好拓展自己的交友圈。

因此在我的FB上,有許多我盛裝華服,舉著酒杯和笑著穿梭人群的合照。我原本天真以為這些照片可以讓同事覺得,我是一個很好混熟的好咖,讓大家更願意親近來往,但卻是反效果。

沒想到吧?這些照片在比較內向的人看來,會覺得我的生活似乎很複雜,或是我不屑跟小人物往來;比較憤世嫉俗的人看了,會覺得我身處在物欲橫流的浮華世界;而最常有的惡意評論是,「她下了班就是去跑趴/她成天都在跑趴/她無心工作,因為她只想跑趴」,你說我冤不冤?事實上,活動兩、三週才有一個,既然要PO照片,當然是笑的照片,怎麼就變成了天天?難道我今天沒局,吃完滷肉飯就回家發呆的照片也要PO出來嗎?

你熱衷的事物、娛樂,以為分享在網路上是讓別人更了解你,但這些事情在你犯錯時,就可能會是被拿來攻擊的痛點;我並不建議你分享大量的玩樂購物動態,以防招酸招忌。相較之下,運動、下廚、旅遊、陪伴家人、巷內的平價美食等等,這類比較不容易觸動仇富、比較心態的分享倒是無妨。

請不要讓自己因為照片,被代入一個公式窘境,「因為滿腦子都是跑趴/寵物/另一半/小孩/電動,所以重心不在工作上」,這樣實在是百口莫辯,非常的冤枉。

立場、負面情緒文可以PO嗎?要加主管好友嗎?

另外一項PO文時要注意的,就是立場議題文和負面情緒文。

如果你加了現在的同事為臉書好友,我建議你在還沒有和對方熟到一個地步之前,不用太明白的在社群網路上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以免陷入不必要的筆戰;若碰到很有感觸的時事,你當然有權發表自己的看法,不過,畢竟你不知道能看到文章的朋友看法和立場為何,建議用堅定但溫和的方式表達,而不是把非我族類、立場不同的人全都打為敵人喔!

而負能量文則是諸如「我想沒有人懂我……」、「從沒有在公司感到這麼無力……」,這種不著邊際的討拍文,頂多會有幾個同事在下面回「怎麼了?還好嗎?加油!」、「誰惹你了?有八卦私我」這類對你平復心情沒幫助的話,無病呻吟久了,職場形象一樣是扣分。

如果是家人好友的傷老病死,當然可以透過發文傾訴抒壓,但若是屬於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那種太私人的事,我也不建議把它攤出來,老話一句,對你在公司的形象沒有幫助,也解決不了你的困境,不是嗎?

但你一定會說.嘿!這可是我的版面耶!上傳照片和發文還要顧慮別人怎麼看,太累了吧?嘿,那我不開宗明義就說了嗎?不發文、少發文,是最沒有後遺症的方式,如果你真的有話想說、有狀態要分享,就好好善用社群網路的「分享對象」,別什麼事情都「開地球」,這樣既可以讓你滿足和朋友或同溫層分享的欲望,也可以避免莫名的誤會和忌恨喔!

最後來談談與主管在網路社群軟體上的分際。其實我覺得,能不加就不加,說穿了,主管位高權重,比你更想保護自己的私生活,他也更清楚什麼能PO、什麼不能PO,你不加他,就是不徒增彼此的困擾,所以我保證,主管的FB肯定是更無聊的。如果你還是想加,畢竟大多數的同事都有加,自己不加也怪怪的,那也沒關係,就是乖乖按讚即可,如果他有求助文,像是「哪裡有專業修鞋的店」?你能適時幫忙回答也不錯。

再說,主管今天PO了什麼好照片,你在下面回「拍得好好看喔」!對他來說也只是「閱」而已,你回一百次讚美,都不如你在工作上好好幹一件大事,來得能夠提升他對你的好感度。

至於如果你不想加主管,但主管來加你,怎麼辦呢?用膝蓋想也知道要按接受啊!不過就是比照爸媽辦理,把他設定權限有些東西不能看,這就不用我教你了吧?

作者介紹|劉涵竹

學生時期就以進入新聞媒體界為職涯目標,曾任非凡新聞台記者兼主播、三立財經台主播,中天新聞台主播;擅長的領域從財經房產到時尚流行,十分廣泛,從文字記者出身的紮實基礎,讓她對於每一個產業都有獨特的跨界視角;現為東森財經新聞台特約主播,東風衛視《yes!潮有型》和三立新聞網《全民攻房戰》節目主持人,並在亞洲廣播電台擔任DJ,擁有節目《竹你好運》。

在傳媒界工作多年、看過職場眾生相,劉涵竹從文字記者到踏上主播台,去年毅然辭掉人人稱羨的主播工作,成為自由媒體人,經歷各種職場的厭世倦怠期,她深深感受到:工作這件事情得做個三、四十年,只靠一入行的熱情和夢想,一定會心累、遇到挫折和瓶頸;在職場的道路上,必要的心機能讓人少走一些冤枉路,別白白消耗拚勁和成就,最後身心俱疲。與其夢想辭職、空想斜槓,現實是得先工作、經營「自己」這個品牌,未來才有機會不工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境好出版《你不是自找委屈,而是少了心機:跨界主播的獨家職場處世學,解密累積實力、經營自己的41則工作心得》(原標題:同事,就是「一同做事」的人)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