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被古裝劇騙了!原來皇帝的「龍袍」不只黃色,還有這些花樣?一窺清朝宮廷的服裝時尚

2018-02-13 13:18

? 人氣

第三階段(乾隆朝至清末)自乾隆時期起,朝服袖子的顏色由石青改為與袍身一致的明黃色,腰帷和柿蒂紋之間的團龍紋消失,整個腰帷部分向上提,使得襞積部分的團龍紋更加明顯,此外,朝服袍上開始出現十二章紋。「披領及袖俱石青,片金加海龍緣。紋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五,衽正龍一,襞積前後團龍各九,裳正龍二、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在衣,宗彜、藻、火、粉米在裳,間以五色雲,下幅八寶平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麽,何為十二章呢?

據傳,十二章作為帝王服飾專有花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時代,是舜跟禹在討論君臣之道時最早提出的,用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宗彜、藻、火、粉米這十二種事物來象征天子「如天地之大,萬物涵覆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臨之內」。

518.(圖/澎派新聞)
朝服十二章紋飾位置示意(圖/澎派新聞)

具體而言,日、月、星辰代表著光明,比喻皇帝可以「光照大地」;山代表著仁德,比喻皇帝之德行「高山仰止、鎮重四方」;龍代表著變化,比喻皇帝能夠「應機布教,興雲作雨」;華蟲代表著文采,比喻皇帝之治「文明有德」;黼是用黑白二色成斧形,象征皇帝的權威與能斷;黻是用青黑二色繡成弓相背的形狀,象征皇帝可以明辨是非「見善背惡」;宗彜代表著宗廟,象征著皇帝「不忘祖先」;藻是有花紋的水草,「取其潔也」,代表著清爽潔凈;火能「炎上」,「取其明也」;粉米能供人生存,比喻皇帝是「萬物之依賴」。因此,將帶有這樣甚深意義的紋飾穿在身上,也就代表著皇帝是集諸多美德於一身的「至聖至賢」之主。

針對清代十二章紋飾出現時間的問題,學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據房宏俊先生的考證,清代十二章紋樣裝飾的初創應該在雍正朝,並經乾隆朝而得以完善,它也是清代皇帝朝服制度由發展轉向定型的典型標志。

說到這兒,讓我們將視線重新回到前面的那副朝服像上。是的,這幅畫像的朝服上明顯帶有十二章中黼和黻的紋樣;朝服袖子是與袍服一致的明黃色;腰帷和柿蒂紋之間並沒有團龍紋飾,取而代之的是相對的行龍;夏朝冠頂子底座兩邊有「梁」,而這種梁在雍正朝晚期才出現。種種跡象表明,這幅被標註為《玄燁朝服像》的畫作時代特征與實際不符,它應該成畫於乾隆年間。並且,畫中以手捏朝珠小珠的習慣在清代帝王畫像中也為乾隆皇帝所獨有。

519.(圖/澎派新聞)
三幅朝服像的對比圖(圖/澎派新聞)

綜上,這確乎應該是乾隆皇帝中年時期的一幅畫像,而非他的祖父康熙皇帝。

文/開宸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澎派新聞(原標題:誰說皇帝只穿黃袍:清代朝服的熱鬧與門道)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