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鴻海都在布局!搶第三代半導體商機,台廠誰穩操勝算?

2021-10-08 08:40

? 人氣

最後,則是作風較為低調的LED大廠富采集團,據一位了解富采內部的業者透露,富采除了封裝仍需要外包外,其他部分幾乎在集團內都有布局。富采與砷化鎵代工廠環宇合資成立的氮化鎵代工廠晶成半導體,目前已可提供客戶,從磊晶到代工的前段一條龍製程解決方案,在設計端,內部也有漢威光電、嘉和半導體分頭進行開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只不過,台廠雖個個看似蓄勢待發,但目前已實際打出成績的業者,卻是屈指可數。(相關報導:王美花稱美國索要台積電機密非強制 郭正亮批天真曝「背後可能手段」)

難題1〉IDM居主流

成本高、以高階市場為主

關鍵之一在於,IDM廠仍舊占據了大部分的第3代半導體市場,因此,除了應用在充電的氮化鎵出現了許多IC設計公司,讓台灣磊晶、代工廠有一定發揮空間外,其他如碳化矽基板上長氮化鎵,以及碳化矽元件領域都還未看到明顯的代工訂單釋出。

到目前為止,第3代半導體價格仍居高不下,導致市場受限。王毓駒直言,同樣的晶片面積,氮化鎵製造的成本比矽製程多了一百倍,「我們都是高價產品才會導入。」一名分析師也提醒,目前功率元件概念股「現在其實吃的是漲價潮,公司第3代半導體的營收占比還是偏低。」

難題2〉價格競爭力差

須向日、美購買上游材料

其次,上游基板、磊晶材料都掌握在日本、美國廠商手上,則是一大隱憂。有業者憂心,若是IDM廠能以低價格取得上游材料,對擅長垂直分工模式的台廠來說,短時間恐怕沒辦法取得較佳的價格,若上游成本就多人一截,價格競爭力並不顯著。

難題3〉難以打進下游

產品已開發,但無人採用

其3,下游客戶採用意願仍有待突破。由於台灣缺少本土汽車、通訊設備等品牌供應鏈,難以打入國外封閉的系統,有功率元件業者就私下表示,其實公司相關產品早已經開發完成,但迄今沒有外商願意採用。

一名台灣業者也坦言,台灣化合物半導體公司規模不夠大,「代工業者希望客戶先下大單給他,但IC設計公司也希望等到製程有進步再開始下單,最後就會變成死胡同。」

相對於台廠的小心謹慎,急於在半導體取得亮眼成績的中國,則挾帶市場資源積極投入。根據調研機構TrendForce調查指出,去年中國約有25筆第3代半導體投資擴產項目(不含LED),總投資金額已逾7百億元人民幣,年增180%,成為未來各國的心腹之患。

不過,業界預期,隨著基板禁運政策未變、技術程度受限,短期中國「也許能做出1、2片做Demo,但是無法量產,把良率搞起來。」但畢竟無人敢忽視中國想自主發展半導體的決心,是否終究會對台廠造成排擠效應,仍待釐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