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蓮夢露打敗希特勒 擠進披頭四專輯

2015-01-08 11:16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Richard Hamilton “Swingeing London 67”, 1967.;照片取自Tate Museum

時代背景造就流行音樂與普普藝術的共鳴

 

從藝術史看來,這兩位藝術家與流行音樂的合作其實有跡可循。英國自五零年代無可避免受到美國消費文化的席捲,藝術上形成普普藝術(Pop Art)的浪潮,時間點早於大眾較熟知的美國藝術家安迪沃荷。普普藝術強調文化上的階級消弭、普及性和速成性,與流行音樂的精神頗有重疊。近年來流行與藝術的合作已漸成趨勢, 但披頭四的’Sgt Pepper Lonely Hearts Club’與”White Album”在當時不但是美學設計的創舉,也是六零年代流行音樂與藝術間共鳴情境的寫照,體現出時代的特徵,因而建立了無可撼動的經典地位。若有興趣對專輯封面稍加研究,其中有許多訊息與時代故事值得發掘,那是視覺印象和記憶歸屬之外的收穫,也許還會讓你發現更多鍾愛流行樂的原因。

目前披頭四特展<2014 The Beatles Tomorrow>正於臺北華山進行中,展期為2014/12/8至2015/3/9。

(Peter Blake為The Who設計1981年專輯’Face Dances’,邀請包含Richard Hamilton在內十五位藝術家共同為樂團成員繪製肖像 Peter Blake 製作綠洲合唱團(Oasis) 2006年專輯’Stop the Clock’封面,照片取自Tate Museum

 

(Peter Blake 製作綠洲合唱團(Oasis) 2006年專輯’Stop the Clock’封面,照片取自cdstarts網站。)


*【作者簡介】林勇鑫
藝術相關工作者,探討各地藝文活動與現象,喜愛藝術、電影、音樂、讀書與城市漫遊。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披頭四,你的是哪一首?它如何陪著自己渡過青春期,以及那些需要力量的夜晚?

歡迎你留言給我們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