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寶寶抱著才睡,一放床就醒?美國兒科醫師分享這種「放下寶寶不醒法」

2018-03-22 06:30

? 人氣

小D小時候有很多由於早產造成的問題而導致睡眠困難,所以她一直是被抱睡的。隨著小D年齡的增長,早產的問題慢慢得到了緩解,但她卻養成了抱著才能入睡的習慣,而且一放下就會醒。這一度讓我非常頭疼,於是我和老公一邊學習睡眠知識,一邊嘗試用各種方法來改善。下面就來分享一下我在寶寶抱睡方面的心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睡眠是種規律習慣,一開始就要用對方法

為解決小D抱睡的問題,她的兒科醫生和我分享了如何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1、分床睡

從一出生開始,就應該讓寶寶睡自己的小床。雖然寶寶剛出生時你覺得抱著他睡很省力,但從長遠考慮,抱睡會讓寶寶形成依賴,給大人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因此,從一開始就應該分床睡,以培養寶寶獨立入睡的習慣。

2、睡眠安全

永遠記得要讓寶寶仰臥入睡,床上不要放任何絨毛玩具,以避免發生睡眠窒息。

3、規律作息

很多寶寶的睡眠習慣不好,都是由於父母的隨興養育方式造成的。所以,從一開始就要有意識地幫助寶寶建立規律的作息。這方面,我受益於一本書,即《實用程式育兒法》(Baby Whisperer Solves All Your Problems,無繁體中文版),小D就是使用了改良版的EASY模式建立起規律的作息。

先解決放下就醒的問題:注意放下的方法和時機

小寶寶通常會有驚跳反射,寶寶睡著後大人往床上放時,如果稍微不注意,就會觸動寶寶的驚跳反射,導致他們被嚇醒。小D由於肌張力低,驚跳反射並不明顯,但由於我們放下時方法不正確,所以總是把她弄醒。對於足月、健康的寶寶,如果是驚跳反射導致寶寶放下就醒,可以嘗試給寶寶包一個寬鬆的襁褓。

(示意圖/photoAC)
如果是驚跳反射導致寶寶放下就醒,可以嘗試給寶寶包一個寬鬆的襁褓。(示意圖/photoAC

為此,小D的兒科醫生還特地和我們分享了美國的一種「放下寶寶不醒法」,即準備放寶寶之前,先要調整兩隻手的位置,以保證放好寶寶後自己容易抽手。放下時,一定要先放寶寶的屁股,屁股碰到床後,順勢換手去接寶寶的腦袋,然後再慢慢放下。剛放下時,可以用手掌按壓一下寶寶的手或胸部,以幫助寶寶穩定下來。

小寶寶剛剛入睡時還處於淺睡眠階段,所以很容易放下就醒。小D的兒科醫生建議,要改掉放下就醒的問題,不要看寶寶一睡著就放下,可以稍微抱久一點兒,等寶寶進入深度睡眠後再放下。透過多次嘗試,我找到了一個判斷寶寶是否進入深度睡眠的方法,即輕輕抬一下寶寶的胳膊,如果發現胳膊軟軟的,基本上就可以確定他已經進入深度睡眠。即使這樣,放下時還是要注意使用上述的方法。

打破「抱」和「睡」之間的聯繫

小D養成抱睡的一大原因,就是之前她每次喝完奶就要睡覺,但由於她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醫生叮囑我們,喝完奶後需要豎抱二十分鐘再放下。後來慢慢地,她就把「入睡」和「豎抱」聯繫起來了。所以,要想解決抱睡的問題,需要先打破這種聯繫。

我按照「吃—玩—睡」的規律培養她的作息習慣,把吃和睡分開。一開始挺難的,小D吃完還是需要豎抱,每次都昏昏欲睡。我每次都嘗試著和她說話,撓撓她,希望把她弄醒。剛開始豎抱二十分鐘之後,小D只能支撐幾分鐘就會睡著。即使這樣,我也會帶她去遊戲墊上玩一會兒。

我想讓她知道吃完飯應該玩耍,而不是睡覺。

(示意圖/photoAC)
吃完飯應該玩耍,而不是睡覺。(示意圖/photoAC

現在小D的自主睡眠已經步入正軌,經常有朋友說,你家寶寶真是天使寶寶,其實小D真的不是天使寶寶,她的睡眠從開始糾正到步入正軌,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對於寶寶睡眠習慣的引導,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

1、自主睡覺是寶寶需要學習的一種能力:因此從一開始就要建立良好的習慣,儘管剛開始可能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2、每個寶寶的睡眠問題都是不一樣的:可以參考育兒書或其他人的案例,但到底該如何執行,一定要根據自己寶寶的情況來定。比如,小D性格比較強硬,如果大人不管,她即便哭到吐也會繼續哭下去。這樣的寶寶就只能緩慢地進行引導,而不是急於進行睡眠訓練。

3、所有寶寶的睡眠問題都不是單一的,一定要綜合分析,把問題一一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要貪心,一個一個逐步攻破,期間肯定會有一些妥協的方法(比如,小D有一兩個月的時間白天是在推車上睡覺的),但至少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了。

4、堅持、堅持、再堅持:無論你用什麼理論體系幫助寶寶學習自己入睡,一旦開始就要堅持下去,不能三心二意,不然寶寶會困惑,結果也更加糟糕。

(示意圖/photoAC)
自主睡覺是寶寶需要學習的一種能力。(示意圖/photoAC

作者|大J

100萬粉絲微信公眾號「大J小D」創始人 

大J,英文名Jessica,曾是知名外企的高級經理,經公司外派來到美國。女兒小D(英文名Dorothy)因為在媽媽子宮內受到感染,於第28週早產。為此,大J開始了全職媽媽的生活。

小D因為早產,在紐約有一個專業的醫生團隊來幫助她,包括兒科醫生、大運動復健師、精細動作復健師、餵養和語言復健師、認知老師和營養師。在跟醫生和復健師長期的接觸中,大J學到了很多科學的育兒知識,她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後寫成文章,並促成微信公眾號「大J小D」的誕生以及本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的面世。

隨著小D不斷長大,大J的育兒重心轉移到性格塑造和早期教育方面,她不但跟著紐約的認知老師和幼稚園老師學習這方面知識,甚至重回校園,學習兒童早期教育,並寫成第二本著作《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廣受好評,成為許多家有2-6歲學齡前寶寶父母的早期教育寶典。

本文經授權轉自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0~2歲)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