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巨石陣,竟然是史前人類的開趴聖地?他們用樂器實測後,發現驚人真相!

2018-02-09 15:52

? 人氣

巨石陣原來是專門開趴場地?

史前存在的任何建物,其生辰八字我們都只能猜個大概。學者相當篤定巨石陣(Stonehenge)的動工是在西元前三千年到兩千兩百年之間。這一來一往差了八百年,美國歷史都可以跑三遍了。但這還算好的,因為我們對於巨石陣一開始為什麼要蓋,我們連個大概都說不出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風行的理論中,有比較腳踏實地的(祖先的神主牌、巨型的天文曆),也有人天馬行空地說那是外星人的降落區。但我這兒有一種你應該沒聽過的版本,那就是巨石陣是一個巨型的音效系統。古代如果有所謂的大型場館,長得應該就是這副模樣。或者用英國人聽得懂的說法,這就是古人在廢棄的倉庫裡搭了一間DJ的混音室。

我們應該假設巨石陣在古人的心中,是一種有如瑞士刀的實用主義概念。這麼多巨石要多少人才拖得動?要供養這些人的資源,在五千年前肯定不是「小數目」。何況當時的人不論居住在地球上的哪個角落,恐怕都還沒有精通一門藝術叫做「不要被狼吃掉」。當時的人為了物盡其用,巨石陣很可能「身兼多職」,而且主要的用途還可能在建造的過程中幾度換過。

不過巨石陣是史前某種「演唱會」場地的理論,還是可以解釋這些石碑的一項成分之謎。巨石陣用上的較小石塊,都是屬於青石(bluestone),也就是輝綠岩或粗粒玄武岩(spotted dolerite)。人類學家咸信這些青石是從約兩百英里(三百二十餘公里)外的地方拖來──不過也有一說是這些青石搭了冰河移動的便車。明明不遠處就有很多大石頭可用,立陣者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大費周章地弄來這些特別的石頭?

嗯,關於舊石器時代音樂家的經驗談,現代的聲學知識已經可以解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 in London)的學者發現普萊西利群丘(Preseli Hills)作為巨石陣可能的青石源頭,上頭的許多青石都有一個特色是敲擊後會產生「共鳴」。拿給專業的打擊樂手測試,這些青石甚至能當作高音鐵琴(glockenspiels)使用(高音鐵琴像是木琴,算是兄弟)。

要測試這理論有一個顯而易見的難題,那就是巨石陣是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可能讓人隨便拿根棍子去敲。現行法律甚至禁止在巨石陣中使用多種電器。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美國有一個一比一的巨石陣複製品,就在華府瑪麗丘(Maryhill, Washington)的一間博物館裡,是位百萬富翁要求設置的。

建造石器時代迪斯可的科學

瑪麗丘的巨石陣是水泥做的,不是青石或任何一種自然的岩石。但蓋的人很用心地讓複製品呈現出逼近本尊的質感。索爾福德大學法詹達(Fazenda)博士的團隊選擇在華府進行他們驚世的聲學實驗,就是因為華盛頓「贗品」與英格蘭「真貨」間的音質差距小到可以忽視不計。

法詹達團隊的研究發現瑪麗丘石陣的回聲程度正符合人類預期中良好的講堂設計。該研究發現石陣會導致聲學活動的增加,不論是演說或「念經」都會產生顯著不同的效果。當然你會說任何一處場地或房間夠大、夠圓,多少能產生一些回響,但巨石陣的設計恐怕不是這麼單純。

巨石之間穿插的兩圈石頭雖小,對整體音效的挹注卻很大,讓音波在其中進行折射跟散射。根據索爾福德大學的報告,這意味著「空間內所有音波會各自以不同的方向前進,而不會走得整整齊齊。」

這樣的設計其實會抑制一去一回的回音,同時促進聲音在音場內回響。這代表身處在石陣中的任何一點,都不會有聲音的死角,不會有任何聽眾聽不清楚的情形發生。

《傷風敗俗文化史》內文附圖 P.36.jpg
上色的石頭補完了石陣的原始配置,也就是石陣在被歲月跟遊客聯手摧殘之前的模樣。我們很幸運,瑪麗丘複製的是完整版的石陣。塔薇亞.莫拉(Tavia Morra)繪製
(圖/時報出版提供)

第一次○○就上手:「復刻」巨石陣銳舞派對

瑪麗丘的巨石陣是對外開放的,所以任何人只要花個幾百塊美元,都可以包場辦活動。如果一毛錢都拿不出來,你也還是可以湊齊二十個人弄個森巴樂團,然後開始搞自己的科學實驗。

加州阿克塔(Arcata)外圍有個森巴鼓號樂隊叫「森巴多一點」(SambAmore),我朋友布蘭登就是成員之一。他跟他的樂團剛好在六月份巡迴來到華府,而我成功說服了他們花四小時繞到瑪麗丘來幫我測試巨石陣式銳舞場地的理論。

在跟樂團會合到瑪麗丘前的兩個星期,我開始寄電郵給魯伯特.提爾博士,也就是銳舞理論原始的研究者。提爾博士建議我們要讓鼓手站在石陣最外圈的裡面並且背對外圈,也就是面像石陣的中心。他另外推測我們需要兩百名人手才能讓實驗成功,但「森巴多一點」只有二十名成員,而且還不是人人都是鼓手。

但我們還是決定姑且一試。並且我們首波的嘗試是讓樂團的十名鼓手以相同的間隔與石陣的其中一側排成一排,所有人都面對中心的「祭壇」。

鼓手們一開始的音量抓在中等,節奏則大概是每分鐘約一百五十六拍。我站在樂團的正南側,從大致與中心石板切齊的位置面對著他們。嗡嗡聲在二到三十秒左右後開始變得明顯,而且還感覺愈來愈大聲。那聲音讓我聯想到澳洲原住民的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

《傷風敗俗文化史》內文附圖 P.44.jpg
(圖/時報出版提供)

我的攝影師麥特站在石陣中的另外一處,某「ㄇ字型」牌坊(trilithon)的內側。在他拍下的影片裡,嗡嗡聲起初並不明顯,聽得比較清楚要等上一分鐘,然後兩分鐘後達到最高峰。影片證明了相對位置對於音效的影響,我聽到的樂團聲音要大很多,但麥特拍攝的位置其實比較近。

幾分鐘之後我們決定把樂團一分為二。一半的人負責把鼓聲的音量加大,而另一半的人則到中間跟我一起當聽眾。留下的鼓手再度啟動,然後嗡嗡聲又回來了。大家都很興奮,團員們開始在石陣中跑來跑去,看看嗡嗡聲會不會隨之產生變化。

沒過多久,森巴多一點的樂手開始童心大起地「玩弄」起石陣,就像石陣是個由真鼓所推動的超級大鼓一樣。布蘭登突發奇想讓演奏巴西蘇多大鼓(Brazilian surdo)的樂師一邊打鼓,一邊逆時針沿著石陣外牆的內側行走。

差不多快一分鐘過後,鼓手們來到另一端的各ㄇ字型牌坊旁。這時站在石陣內側最高那個ㄇ字型牌坊底下的樂團成員突然叫出聲來。他對樂團喊的是「停停停,不要動!」,而對其他人說的是「來來來,來這邊!」

在他的指揮下,「聽眾們」開始大風吹,然後只聞大家異口同聲的一陣「喔」、「啊」、「哇」、「靠」:最大ㄇ字型牌坊的前後位置…………絕對是最棒的位置。正在ㄇ字型牌坊下的中心點,或是牌坊的正前方,你聽到的回響強到就像你身處在銅鑼的中央。

按照你所站的位置不同,嗡嗡聲會在數秒或整整一分鐘後變得清晰可聞。我們試過讓四位蘇多鼓手朝內站在石陣的四個角落。結果嗡嗡聲再度出現,花了十到十五秒不等。從我位於中央的祭壇位置,嗡嗡聲聽來要更低沉,更渾厚。

實驗結束,我們最重要的發現是巨石陣的獨特音效:

1. 在當中演奏的樂手可立刻察覺

2. 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短短兩個小時,森巴多一點的樂師們就發現了好幾種方法可以改變石陣嗡嗡聲的音高與音調。巨石陣會一蓋近千年,也許就是因為人類不斷在為其「調音」。石陣的建造者或許實驗了各種不同的石頭形狀與位置,不斷測試過產生的音質,最後才慢慢把石頭與陣形調整到理想的樣態,以便石陣的音效能發揮到極致。

《傷風敗俗文化史》內文附圖 P.47.jpg
(圖/時報出版提供)

這場實驗,讓一切真相大白,至少我可以說「沒錯,巨石陣的音效,遠古的樂師不可能不知道」。我說的不只是嗡嗡聲,還有石圈自然共振的特質讓在陣內演奏的音樂更響亮、更豐潤。那感覺就像現代人在音樂廳裡表演一樣。

但腦波共振一事又如何呢?石陣裡的鼓聲與嗡嗡聲都正好十赫茲,但我不能說我有感覺到自己的大腦進入了恍惚出神的狀態。事實上所有跟我一起身處在石陣裡的樂手都沒有這種感覺(我想是我們都玩得太開心,根本無法靜坐冥想吧)。但也可能是大型的樂團才可改變人的腦部吧!

不過,它確實有產生眩暈,是當我們開始弄清楚如何操縱嗡嗡聲時,出現在樂團與聽眾們之間。有一點很確定的是在發現嗡嗡聲可以控制的時候,大家都樂不可支。聽石頭跟水泥唱歌,就是這麼令人興奮。或許在四周不見喧嘩,孤寂一望無際的數千年前,石陣的嗡嗡聲就像大地開了口,在向寂寞的人類說話吧。

作者介紹|羅伯‧埃文斯 Robert Evans

搞笑網站cracked.com主編。文章不出則已,一出便有年平均六千四百萬次的點閱率,Cracked.com出版的兩本暢銷書《你可能是個喪屍》(You Might Be a Zombie)跟《顛覆課本》(De-Textbook)裡,都有收入他的文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傷風敗俗文化史:十五個改寫人類文明的墮落惡習》(原標題:音樂是最早的藥?)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