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其實「不具充分資格」,原先安排的繼承者另有其人?揭蔣經國的接班人之謎

2021-09-07 14:22

? 人氣

蔣經國撒手人寰,一代領袖走入台灣歷史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下午蔣經國於七海官邸突然大量吐血,因急救無效而撒手人寰,消息傳出後,立即引發國際關注。在日本沖繩的中央情報局遠東總部,美情報人員評論蔣經國的辭世,同時標誌著一個「時代」(era)與一個「朝代」(dynasty)的終結。在華府,雷根總統獲報後立即在白宮與幕僚討論,並考慮敦請前總統福特率領重量級代表團前往台北悼唁。在倫敦唐寧街十號,由首相柴契爾夫人主持的內閣會議上,英國眾官員咸認為蔣經國的去世,標誌著一股舊力量在台灣的結束,預言國民黨在台權力結構將從根本上被翻轉,並將在民意壓力下逐漸蛻變成為一本土性政黨,強化自身認同,甚至務實地放棄對中國大陸統治權主張。這些預測果真在九○年代一一實現,向來對政治風向判斷精明老練的英國人,依然有著極敏銳的洞察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時接受中國傳統文化與蘇聯社會主義洗禮的蔣經國,其治理台灣的風格,與父親蔣介石時代所呈現的那種皇朝制度崩解後,舊式軍閥專權色彩濃厚的統御術有所不同,也與他身後本省籍李登輝、陳水扁所代表的「皇民化」與「去中國化」政治性格,有著天壤之別。其早年在中國與蘇聯的特殊經歷,隨著大時代的洪流,在因緣際會下於一九四九年以逃難者的心態,來到受日本殖民統治長達半世紀之久的台灣海島,在人生最精華階段投入最大的精力於這塊土地上,最終將其打造為兩岸四地有別於共產黨與英、葡殖民統治、獨一無二的華人社會。蔣經國終其一生未能全然與對岸的中國共產黨一笑泯恩仇,但在血緣與民族情感上,於海島度過餘生的他,卻始終無法切斷對中國大陸的故土情懷。大歷史的脈絡告訴我們,「蔣經國的台灣時代」將是獨特且難以被複製的。

今日不少人將兩蔣父子視為威權統治與強人政治的表徵,欲以消除這對父子在台灣的歷史記憶與圖騰,來建構並強化一股有別於中國大陸的政治與歷史認同。在此一過程中,蔣經國往往被貼上白色恐怖執行者、特務頭目與殘害民主人權獨裁者的標籤;另一方面,也有許多過去受到蔣經國施政恩澤者,緬懷其清廉、勤政與愛民,以及他對台灣經濟建設發展的卓越成就,視他為歷來對台灣最具貢獻的領導人。不論哪一種評價,某種程度上都不免流於主觀的個人經驗與感受。二○○六年蔣介石日記於胡佛檔案館對全世界公開後,讓老蔣同時走下「神壇」與「祭壇」;在台灣,他不再是威權時代萬民擁戴的民族偉人與萬歲總統,在中國大陸,他也不再是千夫所指的頭號罪犯與民族罪人。隨著蔣經國日記的公開,以及全球各角落相關史料紛紛解密,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有關蔣經國的歷史研究與書寫,能夠脫離意識型態束縛,更趨理性、客觀與成熟。如果本書的問世,能夠在這方面的努力發生一點拋磚引玉的效果,透過對蔣經國的認識,引導吾人思索台灣這塊土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那將是作者感到欣慰之事。

作者介紹|林孝庭 Hsiao-ting Lin

1971年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博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美國舊金山大學環太平洋研究中心傑出訪問學者,2008年獲選為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自2007年起獲聘為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2010年起出任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研究領域包括近代中國政治、外交、軍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冷戰時期美、中、台三邊政治、外交與軍事關係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足文化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原標題:接班人之謎)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