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得痛苦、不快樂,為什麼長大還無法幸福?不是歹命,是人有「不幸強迫症」

2018-03-16 06:30

? 人氣

虐待的種類很多元,包括經常數落與過度指責,導致孩子自尊心受損;或者過度保護孩子,導致孩子無法自行做出決定等。

然而,明明知道虐待是錯誤的,為何又在悔恨中一再發生虐待行為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因為父母會追求與自己成長環境最為相似的教養方式,即便知道這是錯誤的行為。追求熟悉環境的本能,會導致一個人反覆童年的模式。這種回應方式會造成自我毀滅的行為不斷發生,童年的情況也會延伸到長大成人為止,最後便拋棄了「總有一天,苦痛將會結束」的希望。

心理創傷會讓當事人覺得,自己所認知的世界觀就是全部,而且絕不可能逃離那裡,於是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延續過去痛苦的強迫症

了解童年苦痛會一再上演乃是精神分析的核心之一。為此,佛洛伊德曾刻意尋找承受痛苦的多名患者,而這些患者都持續反覆著自我毀滅性的關係或破壞性的行為。佛洛依德認為,人類有重現自我破壞行為的強迫症,而且是受到了童年經驗的影響。大部分的人都會一再遵循童年的負面模式,諮商師就經常碰到這種矛盾的個案。但為何要重現痛苦?為何不擺脫過去的模式,朝更美好的人生邁進呢?

有位太太來到了諮商室。夫妻倆人激烈爭吵時,她先是朝著丈夫的臉揮拳,但仍然無法消氣,所以又將杯子砸破,往丈夫的背上一刺。儘管刺傷丈夫是不對的,但這位太太實在是無法忍受既無能又不誠實的丈夫,她認為原因出在丈夫身上,自己才是受害者。在諮商過程中,我得知了她在童年時期曾遭到父親家暴。父親一共結婚四次,四位太太都因為無法承受家庭暴力而逃跑了。

(圖/photoAC)
她認為原因出在丈夫身上,自己才是受害者。(示意圖非本人/photoAC

令人訝異的是,父親自己小時候也曾有過暴力創傷。爺爺總是對奶奶拳打腳踢,受到丈夫家暴的奶奶,最終以自殺結束了一生。「糟糠妻就是該揍,子女就是該打」,爺爺總是將這些話掛在嘴上。從爺爺身上承襲那套家庭教育的爸爸,也同樣對子女行使可怕的家庭暴力。兒時的家暴受害者,如今成了加害人。存在於她家族史的家庭暴力,因為維持太長的時間,最終成了不幸的循環。

即便朝著丈夫發洩怒氣,面對如此殘忍的暴力行為也毫不猶豫,便不難想見,在她的憤怒背後,其實還包括了對爺爺與爸爸的憤怒。

與自己對話

過去的不幸模式延續到成年,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身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研究憂鬱與焦慮情緒的認知治療先驅亞倫‧貝克(Aaron T. Beck)將此種不幸的循環模式稱為「基模」(schema)。基模是人們從生活中發展出來、用以理解自身與世界的框架。由於每個人的人生經驗與環境不盡相同,基模的內容也會因人而異。問題在於,如果基模的內容是負面的,它便會成為引發心理問題的根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