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死拚活工作,卻還是賺不多?專家揭「窮忙族」容易陷入的困境,親授3招擺脫惡性循環

2021-08-15 09:00

? 人氣

怎麼做才能擺脫「窮忙族」的困境呢?專家舉出3大要點特別需要注意。(圖/取自pakutaso)

怎麼做才能擺脫「窮忙族」的困境呢?專家舉出3大要點特別需要注意。(圖/取自pakutaso)

我的好朋友志剛,今年三十二歲,在參加完同學畢業十週年聚會之後,感覺心裡不是滋味。因為他覺得自己雖然在過去的十年裡一直很努力,但是和很多事業有成的同學相比,好像已經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早在讀大學的時候,志剛就是同學們眼中的風雲人物。他是學生會的副主席,會彈吉他,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還經常拿到獎學金。大學畢業後,志剛選擇到上海繼續攻讀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後,他幸運地得到留校機會,並且輕鬆找到了工作。

志剛在大學做行政工作。他非常能吃苦,工作起來任勞任怨。在工作七年之後,他被提拔為學生宿舍管理科的科長,月薪也終於過萬元人民幣了。不過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過萬元人民幣的月薪頂多算溫飽程度。尤其在結婚之後,志剛每個月除去五千多元人民幣的房貸和日常開銷,手裡的錢所剩無幾。

而反觀那幾位做得很好的同學,志剛心理上很不平衡。當時讀大學的時候,這幾個人並沒有自己優秀,而現在這幾個人個個做得風生水起。例如,小青已經成為一所大學的副教授和碩士生導師,大華已經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的中階主管,萬強已經在政府機關做到了副處長,阿豪已經成為年薪過五十萬元人民幣的金融界菁英。

在一次聊天的時候,志剛把他參加同學聚會的經歷講給我聽,並且有些憤憤不平地向我抱怨道:「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可我覺得自己畢業這些年一直都滿努力的,怎麼就沒獲得太大的成就呢?你看看,到現在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真的覺得自己快要淪為窮忙族了。」

「你幫我分析一下,為什麼我這麼努力,最終卻變成『窮忙族』了呢?」志剛有點洩氣地說道。

我特意在網路上查了一下,「窮忙族」這一說法來自英文單字「working poor」,原意是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勞碌,卻始終無法擺脫貧窮的人。

概括來說,「窮忙族」有以下三個心理特點:

一、對個人未來的發展缺乏長遠的規畫

在和志剛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他身上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對未來缺乏長遠的規畫。因為對未來缺乏一個長遠的規畫,所以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隨波逐流地做事—主管安排什麼工作,他就做什麼工作。雖然他在工作時表現得很努力,但是內心卻經常感到很無力。

俗話說:「窮人思眼前,富人思來年。」「窮忙族」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他們把太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眼前,卻很少拿出時間為未來考慮。對於「窮忙族」來說,他們更加關心和注意的是這個月是否會多發幾百元人民幣的薪水,而不是在幾年之後自己透過有計畫地提升自己晉升到理想的職位,或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二、用低品質的勤奮來感動自己

志剛曾不只一次地跟我說:「在大學做行政工作很累,但是薪水卻很低。」根據志剛的描述,他的工作無非是收發通知、幫助學生辦理一些常規性的事務、完成上級交辦的一些其他事務等。因為這些事情基本上屬於相當瑣碎的事情,沒有太多的技術可言,所以志剛經常會有一種大材被小用的感覺。

志剛曾跟我說:「我覺得目前我所做的工作,找一個大學畢業生來做就足夠了,找一個碩士來做,完全是人才浪費。況且,我們單位的薪水還很低。」

「說實話,根據你的工作內容和性質,我覺得目前你所拿的薪水都有點多了。」我非常冷靜地說。

雖然工作無貴賤之分,但是薪資卻有高低之分。一個人薪資的高低,本質上是由他所做事情的重要性程度或者可替代性程度決定的。如果一份工作的可替代性很強,就說明這份工作的門檻很低,很多人都可以輕鬆勝任,薪資肯定不會高到哪裡去。

反之,如果一個人所做的事情具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同時又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那麼他的薪資收入一定非常可觀。比如,我身邊的朋友當中,有的人是資深的諮商心理師。他經過數十年的學習、成長和諮商經驗的累積,現在每小時收費最低一千元人民幣,而且需要提前半年才能預約到他的諮商。

如果我們不去花時間提升自己的價值,一直著力去做那些低水準的重複性勞動,那麼不管我們多努力,這種努力都會被歸為「低品質的勤奮」,難以幫助我們甩掉「窮忙族」的標籤。

三、把走出舒適圈看作一件特別危險的事情

志剛告訴我,曾經有一家民營企業的老闆看重他的社交能力,想要挖他去做大客戶經理。得知這個機會後,志剛興奮了一夜沒睡,但是很快他的腦海中又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疑慮。他開始擔心,在這家民營企業工作不如在目前的單位穩定,又擔心這家民營企業有倒閉的風險等。

對於害怕走出舒適圈的人來說,他們在潛意識當中經常會認可這樣一個觀念:熟悉的東西未必是舒服的,卻比冒險探索未知安全得多。

與此同時,害怕走出舒適圈的人嘴邊經常掛著的一句話就是:「萬一……該怎麼辦?」例如,「萬一我換一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而開始的時候薪資比現在低,該怎麼辦?」「萬一我踏入一個新的領域,各方面都混得不如意,身邊的人都嘲笑我,該怎麼辦?」

這些「萬一」會將害怕冒風險的人緊緊地圈在舒適圈,讓其淪為安全感的奴隸,最終使他們將「窮忙」進行到底。

那麼,我們究竟如何做才能走出「窮忙族」的迷局呢?

以下三點特別重要:

一、為自己設定一個五年以上的目標

中國會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規畫,從而為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規定目標和方向。作為個人來說,我們也應該為自己制訂較為長遠的計畫,從而站在更高的位置去俯瞰人生。

雖然很多年輕人每天很努力,整日忙忙碌碌,但是他們缺少對自己較為長遠的規畫,最終很容易變得碌碌無為。比如,有的人今天還在準備考某個英語證書,明天又急急忙忙參加一個會計師的培訓課程,後天又心血來潮開始報名心理學科系的自學考試。這種整日忙碌的狀態會讓自己很疲憊,但是這些忙碌卻很難形成合力,時間和精力都被白白消耗了。

請問,你的下一個五年目標,將會是什麼呢?

二、再忙也要擠出時間用於個人提升

長久以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越是在自己特別忙碌的時候,越是要嚴格要求自己,務必要擠出時間來看書和學習,從而使自己的價值不斷得到提升。因為我深信: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機會走出「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惡性循環。

我們每天都有三個八小時可以利用。第一個八小時工作,第二個八小時睡覺,怎樣利用第三個八小時往往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窮忙族」往往會把睡覺之外的時間全部用於具體事務的忙碌,而忘記為自己的學習與提升留出時間。

能夠走出「窮忙」迷局的人,非常善於運用睡覺和工作之外的八小時去做一些能夠提升自己價值的事情。例如讀書、參加培訓課程、學習一項新技能、擴大社交圈等,都是對自己的長線投資,是擺脫「窮忙」的必經之路。

三、用「不斷去成長」的思維模式來面對失敗

我們可以根據人們面對失敗的不同態度,將其劃分為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種思維模式是「一局定勝負」模式,另一種思維模式是「不斷成長」模式。

採用「一局定勝負」思維模式的人,他們之所以害怕走出舒適圈,是因為其內心深處害怕失敗。他們將失敗看成是永久的,並且認為失敗是對自己能力的徹底否定,因此,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停留在舒適圈,避免失敗的發生。

而採用「不斷成長」思維模式的人,他們樂於去冒險,即使遭遇失敗也不會悲觀洩氣,因為他們相信失敗是暫時的,同時他們可以從失敗中學到很多東西。對於擁有「不斷成長」思維模式的人來說,失敗只不過是對他們採取行動的一種回饋—如果一種方式行不通,那就換另一種方式去試試,直到成功為止。

總之,要想撕下「窮忙族」的標籤,我們就應當用「不斷成長」的思維模式來武裝自己,嘗試新的可能性,然後在不斷地試探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從而使自己越變越強大。

作者介紹|宋曉東

就職於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育學博士、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市認證學校心理諮詢師、山東省泰山教育創新研究院特聘專家。

曾任《心理與健康》雜誌、《人力資源》雜誌、《學生導報》、《壹心理》網路平臺專欄作者,所寫文章曾被青年文摘、中國青年報、領英、MOOC學院、行動派、晚安少年等微信公眾號轉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高寶《此刻,告別你的混亂人生:拋棄自我懷疑,解決不完美情緒,接納真實自我,打造喜歡的生活方式》(原標題:如何走出「窮忙族」的迷局)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