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自己的想像推斷對方的狀態!心理師:培養 「核對 」能力讓你的人際關係更好

2018-01-22 07:20

? 人氣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無法拒絕對方,來自於我們捨不得看見對方苦惱的表情,只好勉強自己接受請求,只為了讓對方眉頭舒展開來,重拾笑顏。然而,你有沒有想過,那些擔心與心疼很可能不全是真的,而是來自於你個人的投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打破想像

講一個生活趣事。我有一個朋友,一個人在台北工作、定居,每次回鄉探親,離開前媽媽總要她帶上一大堆水果或食物,吃都吃不完,讓她非常苦惱。總是要上演一段你推我躲的拉鋸戰,直到母親的愛心都塞滿了行李,媽媽才肯放她離開。

她不只一次告訴媽媽,東西吃不完,放在冰箱也是放到壞掉,很可惜。可是媽媽都說: 「不多啊!一天吃一點,一星期就吃完了。」看著媽媽這麼努力想要孩子吃得營養一點,朋友怎麼樣都狠不下心拒絕,只要媽媽表現出一絲絲落寞的表情,她就兩手一攤,直接投降,任由母親安排。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每次回鄉探親,離開前媽媽總要她帶上一大堆水果或食物。(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朋友跟我講完她的苦惱之後,我說:「妳有沒有發現,妳和媽媽都用自己的想像在推論對方的狀態,而不是真的進入對方的世界瞭解真相?」

我請朋友下次回台北,把冰箱被塞爆的樣子拍下來,傳給母親看。然後繼續生活,直到食物因為吃不完開始發霉腐爛,再把案發現場的狀況拍下來,下次回家時拿給媽媽看。

為什麼這麼做呢?其實這位母親並不瞭解小孩的冰箱有多大?食量有多好?所以她不自覺得就會把自己的標準套在孩子身上。這個時候,孩子不是努力去反駁,而是拿出證據打破母親的想像,讓母親真實感受到她能接受的善意有多少?超過了孩子的負荷就是負擔。

有趣的是,當朋友真的這麼做,她的媽媽就不再拚命塞東西給她了,而是直接問她: 「妳這一次可以拿多少? 」讓朋友覺得有自主權了,而不是被強迫。但是重點來了,那些帶不走的心意,仍舊會讓朋友覺得有壓力,好像辜負了母親的愛。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那些帶不走的心意,仍舊會讓朋友覺得有壓力,覺得好像辜負了母親的愛。(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面對這種糾結的情緒,我請朋友回台北後第二天,打電話給媽媽關心一下,詢問後來那些遺留下來的食物怎麼處理?結果出乎意料的是,媽媽居然一派輕鬆地跟她說: 「我就給隔壁的王媽媽啊!她家人多,一下子就吃完了。一直稱讚我手藝好,還拿了一些水果謝謝我哩! 」朋友的推卻反而促成了街坊鄰居的交流,媽媽依舊做得很開心,從此朋友可以很放心,不用再牽掛著東西沒帶走造成母親的麻煩。

其實,你不試著放手,你就不會知道對方擁有多少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可能我們的過度擔憂,反而限制了對方的成長。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懂得去澄清事實,一昧地只用自己的以為去推論對方的狀態,就會卡在同樣的情節裡,不斷地輪迴、重播、難以改變。

你得學著培養 「核對 」的能力,不害怕把鍋蓋掀開來,才有機會加入新的觀點;同時問題也可以提早被發現,不會一直積累著,直到最後一次大爆發,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作者|楊嘉玲

諮商心理師。熱愛寫作,喜歡透過文字讓人感覺溫暖、獲得療癒。啟點文化負責人。柔順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冒險的心。

政大經濟系畢業,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冰冷的數字世界,憑藉一顆敏銳的心思,以及對人文哲理充滿好奇心,毅然踏上心理輔導之路。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畢業,曾榮獲全國優秀碩博士論文獎,本欲往學術界發展,但繁雜的行政和升等壓力,漸漸失去與人好好連結、互動的機會。決定在30歲生日,送自己一份禮物,離開專任教職工作,追求夢想。

創立啟點文化,透過經營公司更理解一般人,在真實生活中須面臨的考驗。因此,總能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語,幫助個案突破盲點。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帶給世界最好的禮物,是將枯燥艱澀的專業知識,轉化成簡單、有溫度的話語啟發人們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反思生命的處境,找到前進的動力。

著作:
《為什麼我們的關係總是卡卡的?》(2017),本事出版
《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2016),本事出版
《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2015),本事出版
《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2013),本事文化
《啟動改變力》(2012),馥林文化

本文經授權轉自采實文化出版《心理界限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