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同學搶發問,只有台灣來的他不敢舉手…最怕「有問題」的民族性,癥結原來出在這!

2018-01-22 10:39

? 人氣

舉個例子,我們會用中文說:「今天下雨」、「昨天下雨」、「明天下雨 」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英文卻是: “It rained yesterday”  “it is rain now”  “It will rain tomorrow“

中文沒有未來式,沒有嚴格的文法結構來描述時間,英文有。這表示,當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討論未來時,文法的限制使他們必須嚴格區分「現在」和「未來」,認為兩者在本質上有所不同,因此未來在他們眼中是一個遙遠的概念,不同於現在,讓他們不想存錢。

中文語系的民族不會將時間分割開來,存錢看似在為未來做準備,但未來跟現在對他們來說沒區別,他們一視同仁。

存款會被語言影響聽來很荒謬,但他的研究資料證實了這點,這和褚士瑩的發現有些雷同,語言這種微妙的推力,會影響我們的想法,影響我們的行為。

(圖/生鮮時書提供)
(圖/生鮮時書提供)

哲學不是高大上的學科,而是能運用在生活中的學問

看完這本書後,每次我演講遇到大家都不舉手,我都會講一次這個故事,雖然影響很微幅,但可以看到大家在之後舉手比較不會有太多猶豫。

我認為想一個讓大家可以解開束縛,輕鬆發問的環境是需要打造的,畢竟要和語言對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魔是從小到大建立的結果,不是一時能改變的。

而這也是我推薦這本《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的原因,褚士瑩解剖自己上「應用哲學」的心路歷程,帶出很多貼近我們生活的案例與思考,像是「有禮貌其實代表…?」

本書就像一面鏡子,作者的自問自答可以讓我們反思現在行為跟想法。

哲學聽起來是很遙遠艱澀的學術討論,沒想到卻和行為經濟學一樣入世,可以用來解釋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事。看完本文或本書的你,不知道你會不會想上一堂「應用哲學」呢?

文/ 劉俊佑(鮪魚)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生鮮時書(原標題:台灣人不愛舉手發問,是因為「語言」的關係?)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