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神隱少女》長大後才看懂的3個隱喻!原來千尋的出生時間,暗示日本長達十年的嚴重危機

2021-07-16 15:53

? 人氣

爾後,隨著時間的積累,作品反覆淬鍊,成為供人成長、慰藉的永恆經典,如同黑洞一般,運用混亂與不合理,吞噬一切意義與秩序,卻又蘊含著所有的一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方格子提供)
(圖/方格子提供)

再來,則是侘寂〈わび・さび〉,其內涵價值在於,從不完美、拙劣、清貧與缺陷中獲尋到美。我想,即使不用特別舉例,大家也能列舉出故事角色的不完之處,但特別的地方就在於,不只配角、類反派(無臉男、婆婆)有缺陷,救贖人的白龍也有,但最重要的還是千尋本人。當電影來到尾聲,千尋終於要穿過隧道返回人類世界時,她確實不一樣了,多了些勇氣,但懦弱膽小的她,也是一種她,促使她找到與無臉男共處的方法。為此,就算要回家,她依然害怕又黑又窄的隧道,依然要拉著母親,才不至於腿軟走不下去。

這不是故事的可惜之處,相反的,更像是畫龍點睛,讓電影從一始終,都能貫徹侘寂的精神。畢竟,宮崎駿也明白,來到現實中,就算對孩子抱有諾大的盼望,孩子還是會犯錯、會跌倒,與其要求孩子拯救自己,不如握著孩子的手,一同前進,有時就讓孩子引領,以翻越吃過悶虧的過往,有時則化身成堡壘,給予暫時的庇蔭。

最終,千尋變得有一點不一樣,但又好像還是一樣,過去與未來,就此揉雜於當下,以千尋的不夠完美,緩緩收尾。爾後,如煙花一般的故事,漸漸消散,寂靜與幽柔卻還在迴盪,於是乎,順著千尋的凝視,我們恍然體會到深邃的移情,那一些有關生命的觸動,就這麼默默銘刻於心,陪人走過夜半的荒蕪。

電影不是滿滿十分地展現戲劇性 而是只展現七八分,讓沒有呈現的部份成為物哀──小津安二郎

結語

吉卜力的故事都有一種魔力,看似淺淺在談,卻包裹著層層的餡料,每剝開一層,都會有驚喜等著人,想怎麼剝開,或說剝到那一層都行,故事的稜稜角角,都在等著人的造訪。就如《神隱少女》,讓人神遊於奇幻冒險,也讓人體悟到資本社會的殘酷,挖深一點,還能窺探到喪失自我的苦悶,以及風化產業的哀愁,又或是像本文一樣,因應故事的走向與安排,對於日本文化有更多的認識與親近。


參考資料 
《神話與日本人的心》──河合隼雄 
《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河合隼雄 
《日本美學1:物哀:櫻花落下後》── 大西克禮
《日本美學2:幽玄:薄明之森》──大西克禮 
《日本美學3:侘寂──素朴日常》──大西克禮
《從鄉愁到無臉男的懺悔與救贖》──許全義 《內政部宗教百科:神道教》──鄭印君
 

作者介紹|癮君子 Movie Addict

著迷影劇、哲學、社會人文與心理,結合自身社會工作與諮商心理研究所的專業背景,抒填影劇與生活的孔洞。影評主要發布於方格子,但也散落於皇冠雜誌、關鍵評論網、風傳媒、迷誠品、U-ACG、娛樂重擊、香港01以及MPlus。若有合作需求,歡迎來信 s8803797@gmail.com或是IG私訊!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影評▕ 《神隱少女》- 從「善惡二元」到「無為和諧」,漫談國族失落與歸鄉)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