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願到底該「選校」、還是「選系」?大學畢業10年後,他們領悟當初「這樣選」才正確

2018-01-07 07:00

? 人氣

另一個調查,政大社會學系副教授張峰彬2010年針對1984年出生者進行問卷,認為自己學以致用者55%,有近半、46%持保留態度,扣除掉中立者(無所謂符不符合),有33%認為自己學非所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何以如此多的年輕人感到迷惘?因為很多學生填志願時仍搞不清楚自己想念什麼科系,所詢問的是哪些大學科系的落點在哪,而非考慮興趣和天賦。這顯示了,台灣的學生在國、高中時期對職涯的探索與理解並不夠。或許是因為花太多時間應付課業要求、升學考試,在更重要的人生探索方面反而投入太少關注。

不要將學科與能力畫上等號

超越基金會推動「超越達人」計畫,前進校園,幫助孩子職業探索,5年來遍及300所國、高中。超越基金會副執行長洪育詳表示,國中是人生第一個分流,要選擇念高中或高職,是家長最徬徨的時候,但孩子對未來沒有太具體的想像;而高中則是學生最徬徨的時候,不清楚自己大學要念什麼科系、學什麼。

「不要把所有能力與學科畫上等號,」洪育詳說,像他小時候很愛講話,透過參加語文競賽,從愛講話到會講話、變成競爭的優勢,出社會後做過業務、採購及行銷企劃等工作,非常喜歡上台分享。超越基金會前執行長、立委蘇巧慧形容他:「只要上台,人愈多的場子就愈嗨。」
新北市五峰國中校長羅珮瑜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出身,她指出,應該給孩子愈多的試探和體驗機會,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即使試探之後證實某種選擇不適合自己,也很好,因為那也是一種做決定的過程。

天賦二部曲 熱情+努力 讓天賦發光_圖1.jpg
不同生命階段各有獨立發展任務。

從多元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天賦

「生涯發展是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過程,」從國中到高中(職)、大學到就業,每個階段生涯發展的重點不同。羅珮瑜強調,生涯發展教育不是幫孩子做決定,而是培養孩子學會做決定的能力,能夠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人如果可以找到自己喜歡、又適合自己的,這是很寶貴的生命經驗,」羅珮瑜說。

「生涯探索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孫憶明指出,國、高中階段的探索重點在於,找出自己的天賦和興趣,無需太在意找工作這件事;到了大學,探索的重點在於產業的特性及工作內容,設法將天賦、興趣和生涯方向連結,結合未來的發展。

關於天賦,在科學以及實務上,已經有明確的新主流論述。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嘉納(Howard Earl Gardner)提出知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類智能不只有數理與語言,總共有8種,包括:語言、數理邏輯、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等。

至於每個人的天賦何在?這種大哉問是要及早開始問自己的。新銳服裝設計師吳日云認為,「每個人都要有認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斷修正、找到合適的方向,把自己放在對的位置。摸索自身天賦與能力的過程,是不斷更精準的定位。

從心理測驗找出天賦

綜合來看,國、高中階段(11-18歲)是生涯發展很重要的探索期。九年一貫課綱將「生涯發展教育」列為重大議題,根據課程規劃,學習重點依序為:7年級做自我覺察與探索,8年級展開生涯覺察與試探、9年級則是生涯探索與進路選擇。

教育部為協助國中階段孩子了解自己的潛能和興趣,每位新生入學都有一本生涯輔導紀錄手冊,提供心理測驗,分別為:
1.「性向測驗」:了解自己的優勢能力和學習潛能。測驗包括:多因素性向測驗、中學多元性向測驗、適性化職涯性向測驗(台師大心測中心)等版本。

2.「興趣測驗」:測量一個人對某種事務或活動喜歡或不喜歡的程度。有興趣的課程或活動,比較能投入並得到滿足。測驗包括:我喜歡做的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國中生涯興趣量表、情境式職涯興趣測驗(台師大心測中心)等。各校所採用的性向和興趣測驗不一,其中,台師大心測中心的適性化職涯性向測驗、情境式職涯興趣測驗為最大宗。

文/羅梅英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 1月號(原標題:【國際閱讀素養調查】台灣數位閱讀素養大幅落後紙本)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