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視器真的只用來抓壞人?一篇文揭開監控系統的真相:這國家逾半數企業靠它窺視員工一舉一動

2021-07-03 10:00

? 人氣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也面臨科技帶來的威脅,許多國家與民間企業廣泛利用各種監視系統觀察著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圖/取自Pexels)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也面臨科技帶來的威脅,許多國家與民間企業廣泛利用各種監視系統觀察著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圖/取自Pexels)

「那位穿棕色衣服的金髮女士,」閉路攝影機發出聲音,「跟穿黑色西裝的男士站在一起的那位。可以請您拿起那個杯子,放進垃圾筒嗎?」英國的米德斯堡(Middlesbrough)在城裡裝了一百四十四個監控攝影機,這個會說話的攝影機就是其一。在英國的二十幾個城鎮中,老大哥不僅監視你,還會對你發號施令,告訴你該做什麼。為了阻止大家亂丟垃圾,這種方法看似無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在倫敦北部,類似的攝影機也安裝在國宅區,使人感到壓抑。尤其,居民站在自家門外,攝影機卻說他們游手好閒。不過,這種說話式的監控不只出現在中下階級的住宅區。芒德留拉納普勒(Mandelieu-la-Napoule)是在法國蔚藍海岸(Riviera)最富裕的城鎮之一,那裡也有會說話的閉路攝影機。安裝攝影機的目的,是為了責罵居民的違規行為,包括違規停車、不清理狗屎、亂丟垃圾、其他的反社會行為。《巴黎人報》(Le Parisien)的副主編指出,新系統就像「來自天堂的聲音,警告你不要逾矩」。

中國、英國的監視攝影機數量龐大

如今每個人的周邊都有攝影機,多數的攝影機默默地拍攝著大家的一舉一動。英國是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故鄉,但是在人均監控攝影機的數量上,卻高居歐洲之冠。全國共有六百多萬台閉路攝影機,大約每十人就有一台。英國也使用自動車牌辨識系統,路上約有九千台攝影機,每天錄下多達四千萬筆的車牌資料,目前擁有約兩百億筆的記錄。英國政府的監控攝影督察(Surveillance Camera Commissioner)發表了一份報告。報告指出,以上數據使該系統成為「英國最大的非軍事資料庫之一」。

在人均監控攝影機的數量方面,中國尚未超越英國。然而,由於中國的人口龐大,監控攝影機數量無疑是全球最多。目前全國安裝了一億七千萬多台閉路攝影機,預計到二○二○年,這個數字將躍升至四億到六億之間。

中國最新的監控中心,與人工智慧(AI)及臉部辨識技術連線,就像科幻電影中看到的一樣酷炫,整片數位螢幕從地面延伸到天花板,還有發光的半圓形操控桌。其中一個監控中心位於貴陽市,那裡的資料庫包含每個居民的數位圖像。對當地居民來說,聯網的攝影機是從身分證上追蹤一個人的臉,也追蹤他們在城市裡過去一週的行蹤。系統把一個人的臉和他的車牌連起來,並透過他的親友聯絡清單向外擴展,如此一來,系統就知道「你是誰,你經常與誰見面」。除了辨識人臉以外,有些系統還可以估計年齡、種族與性別。

為了瞭解貴陽這套系統的運作方式,BBC設計了一個類似「威利在哪裡?」(Where‘s Waldo?)的巧妙實驗。他們讓記者沙磊(John Sudworth)上街自由走動,看找到他的行蹤要花多少時間。為了測試,沙磊被標記成「嫌疑犯」,他根本不是AI監視器的對手,才七分鐘就被找到並捕獲了。

但我們不只在室外受到監控。你走過任何購物中心、辦公室或商業空間,只要抬頭看,都可以看到無處不在的黑色鏡頭。那些鏡頭都是使用有色玻璃,這樣一來,鏡頭可以往外看,但你看不到鏡頭對準哪裡。

無形的耳朵記錄了你我的對話

漸漸地,我們的對話也被無形的耳朵記錄下來。威廉.斯台普斯(William G. Staples)在《每日監控》(Everyday Surveillance)中寫道:「舊金山市、喬治亞州的雅典市、巴爾的摩市、俄勒岡州的尤金市、密西根州的特拉弗斯城、康乃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公車上,都安裝了先進的音訊監控系統,以監聽乘客的對話。」拉斯維加斯、底特律、芝加哥等城市安裝了智慧路燈系統(Intellistreets),那些路燈與燈柱都內建了麥克風與攝影機,可以偷偷錄下行人的對話。

監視系統嚴格管控員工,逾3/4美國企業進行職場監控

在工作場所,連辦公隔間受到的監視也愈來愈多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的一篇文章指出,這種高科技辦公室的監控是隱形的,因為「感應器是藏在燈裡、牆裡、桌下─任何可以測量到人的位置、說話或移動多寡的地方」。當然,這一切都是打著提高生產力與節約成本的幌子進行。Humanyze 之類的公司提供所謂的「人力分析」。他們發放身分識別卡給員工,卡中內建麥克風、藍牙感應器和加速計,以便在員工工作時,悄悄地收集資料。他們的想法是,只要追蹤員工的位置、談話的對象與時間,管理高層就知道哪些部門有最好的資訊流並因此做出策略決定,甚至能透過樓層規畫來改善溝通。那個系統還可以分析一個人上班花多少時間社交,讓管理者知道員工的工作效率。怪的是,那些裝置甚至能追蹤「一個人沉默不語的時間有多長,以及他打破沉默跟任何人說話時,是在哪裡發生及對誰說話」。

目前,多達四分之三的美國公司定期對員工進行職場監控。在很多方面,我們正在重塑第七章提過那個極端泰勒主義的高科技翻版─也就是說,勞動生產力的細節是依循科學管理的原則。攝影機、感應器、智慧型系統本身,就是一種用來監控的「超級視覺」。如今影片監控市場的市值高達三百六十億美元,預計在二○二三年達到六百八十億美元,因此監控功能常被當成提高效率、安全、保障的工具,推銷給我們。但是,在這些承諾的背後,有一股更黑暗的力量正在運作。斯台普斯寫道,「公共與私人組織」運用現代的監控策略來「影響我們的選擇、改變我們的習慣、『使我們循規蹈矩』、追蹤我們的績效、收集關於我們的知識或證據、評估偏差,在某些情況下,還會懲罰我們」。

在監控的社會中,受到最多侵害的是人們的信任。我們不再相互信任,而是改信那些監控的眼睛、GPS追蹤器、連網的機器。商務卡車司機在外頭奔波,天天都受到這種潛藏的監控。電子追蹤已經變成管理者監視司機績效的高科技方法。而且,車隊老闆還為此提出充分的理由:監控可以促使司機更常使用安全帶、提高生產力、減少超速、減少加班、減少燃料使用量,從而減少碳足跡。理論上來說,這聽起來很棒,但司機的說法截然不同。對他們來說,無時無刻受到車載資訊系統(telematics)的追蹤,根本不人道,感覺很壓迫。

車載資訊系統是用來記錄及追蹤長距資料,主要是車輛資料,包括地圖與路線、駕駛速度、閒置時間、加速與刹車、安全帶的使用等等。它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司機持續專注在工作上,並以最佳狀態駕駛卡車,基本上就像人類機器人一樣。每次換班後,資料就會上傳到電腦,接著傳送到資料中心讓演算法分析。雖然這種作法對生意有利,但對司機來說,解釋任何路線偏離或浪費時間的行為都是一種羞辱。一位司機表示,車載資訊系統應稱為「騷擾資訊」。另一位司機說,他明明沒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但那些資料使他看起來有罪:「他們以為每個司機都會欺騙公司及竊取利益,只是還沒抓到證據而已。車載資訊系統為這個假想世界帶來了全新的視角……每次公司要我解釋車載資訊系統時,總是說我『做額外的休息卻沒記錄下來』。其實我是在幫公司處理憤怒或不滿的顧客,但公司總認為我在竊取公司的利益。」

車載資訊系統看似侵犯了司機的權利,但相較於中國的新型大腦監控系統,那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在中國,公司會發給員工特殊的帽子,有些帽子內建攝影機,以追蹤工人的腦波。《南華早報》的一篇報導指出:「這些輕巧的無線感應器藏在一般的安全帽或制服帽中,持續追蹤佩戴者的腦波,並把資料傳輸到電腦,讓電腦使用AI演算法來偵測憂鬱、焦慮或憤怒等情緒高峰。」這項

技術已廣泛應用,而且已經部署在軍隊、公共交通、工廠、國有企業中。這種制度的支持者認為,那樣做提高了效率,工人也減少了犯錯。反對者則認為,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連情感也必須受到縮限,那根本是把活生生的工人變成機器。

日常生活的偷窺者—網路攝影機

無論在室內或室外,在職場或家裡,我們都受到監控。沒有一個領域是毫無監控的。雖然我們擔心的是透過嬰兒監視器暗中偵察的駭客,或是從窗戶偷窺的偷窺狂,但進入我們私人世界的最大窗口每天緊盯著我們:網路攝影機的黑色針孔。

二○一四年,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披露,英國的政府通訊總部(GCHQ)以名為「視神經」(Optic Nerve)的系統,潛入英國公民的家用網路攝影機。在二○○八年,有長達半年的時間,超過一百八十萬個雅虎聊天帳號遭到破壞。英國特務透過家用筆電與桌機的攝影機,竊取了數百萬張圖像。在這個最私密的領域裡,一般的無辜公民變成了駭客加害的目標。

那套系統大舉搜刮眼前的一切,每五分鐘就拍一張照片。那是臉部辨識實驗的測試平台。當然,待在家裡的公民並不知道自己遭到政府的監控,因此百分之十一拍下的照片中有裸體,並標記為露骨照片。史諾登洩露的檔案只揭露了半年裡系統累積的東西。

澳洲、加拿大、紐西蘭、英國、美國一起組成「五眼聯盟」(Five Eyes intelligence alliance),以監控全球大量的人口。我們仍無法知道,他們對私人的影音通訊有多少存取權限。但我們確實知道,他們的系統每年變得愈來愈複雜、愈來愈龐大、愈來愈有侵犯性。

作者介紹|湯毅虹(Ziya Tong)

無比熱愛科學,曾主持探索頻道旗艦科學節目《每日星球》(Daily Planet)多年,也任榮獲艾美獎提名的《ZeD》主持人、製作PBS黃金時段節目《Wired Science》,並為美國重量級天文學家尼爾.德葛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主持的PBS《新星今日科學》(NOVA Science NOW)擔任記者。曾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加拿大分會(WWF Canada)副會長,現任職於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董事會,致力於鼓勵大眾以科學眼光觀看現實世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言文化《超維度思考:擺脫盲點,以科學拉高維度,精準透視世界》(原標題:美麗新世界:人類機器人)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