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的英文課長怎樣?張張老照片帶你回到過去,以前的寶島學生用功絕不輸現代!

2018-01-24 11:16

? 人氣

現代的家長早在小孩三、四歲時,就送去私立雙語幼兒園,書店英文書專區永遠聽得見年輕媽媽抑揚頓挫講英文故事,街上也常擦身飛過親子英語對話。台灣甚至有把英語立為第二國家語言的念頭。

究竟甚麼時候台灣人開始學英語?

日治以前,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大稻埕設西學堂,甄選二十幾名學生,除上傳統國學,也修讀算術、測繪、理化等西方學問,英文、法文更是必修。其中,由英國人轄治臣(Hating)教授英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繼任的巡撫邵友濂卻一上任半年,就撤廢了西學堂。近五年生命的西學堂總共培養64人。這批學生多少台籍?後來如何發展?所學英文如何運用?目前不得而知,似乎未延續到日本統治的時代。

台灣歸為日本領土當時,日本已西化四分之一世紀,普遍知道英語重要性。德川幕府自1630年代鎖國,只跟荷蘭人一種外國人接觸,直到1854年開國,兩百多年來只知讀荷蘭文,所謂「蘭學」,獨枝興盛。但兩百多年間,國際局勢洗牌,西班牙和葡萄牙、荷蘭等國家逐漸沒落,英、美代之而起,十九世紀,英語已成為國際最重要的語言。

日本近代化的啟蒙大師福澤諭吉(日鈔一萬圓上的肖像人物)原學荷蘭文,1859年到外商群集的橫濱,就發現荷語根本行不通,大家都說英文。福澤諭吉是鼓吹西化的號角,連他都捨蘭學,決心改學英語,對日本社會的標竿作用不言可喻。

台灣作為日本殖民地,自然同受其主流觀念影響。日治初期,報紙上不斷出現函授英語、通信講學的廣告。1901年元月,報紙也出現大稻埕「稻江義塾」的廣告,教授三科,除土語科和讀書科外,就是英語科了。

(圖/作者提供)
1901年報上的教授英語廣告。(圖/麥田出版提供)

台南的「長老教會中學」(長榮中學前身)的校長余饒理(George  Ede)在日治第二年也有報告指出,「很多到臺灣的日本人,多少懂一些英文,我們的青年沒有理由比他們差。我已開始替中學幾位高年級的學生上英文課。」余校長選聖經的馬可福音作教本。

基督教和英語的連結,讓敏感的西班牙籍天主教神父倍感壓力。1906年,一位台北大稻埕的神父在教務報告中說,「受日本人影響的本地人也一樣,遇見外國人,第一句話就是問:『你會說英語嗎?』這位神父建議教會,選派到台灣的神父除了會說中國語,最好也會英文或法文,尤其是英文,因為英文已漸漸成為國際性語言了。」

在正規的學校系統裡,台灣人要應付的「外語」,還是日語。公學校(小學)跟戰後五十年一樣,沒有英語課程。小學生每日背天皇的「教育敕語」很拚命,但不知ABC為何物。中學校開始,就有英語課了。依1907年頒布的府令「總督府中學校規則」,第一年每週有九小時英文課,第二年到第六年也有七小時。全台最好的中學「臺北高等學校」和臺北一女中,還聘有外籍的英文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