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底層階級:光靠自救已經無法擺脫困境了!

2021-06-14 12:50

? 人氣

泡沫經濟以後,出現了龐大的非正規就業勞工群體

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泡沫經濟時期開始,工人階級內部開始出現分化。因為經濟景氣,企業必須增加人手。可一旦被錄用為正式員工,企業就不能在經濟不景氣時隨意解雇這些人。於是,企業開始雇傭那些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為非正式員工。當時,這些年輕人被稱為自由職業者。在那之前,已經有很多已婚女性被雇傭為非正式員工,現在又有更多年輕男女加入了非正式員工的行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經濟危機隨之襲來。企業自然會考慮減少招募新的正式員工,轉而以非正式員工待遇來招收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特別是從90年代後半期開始,這種趨勢愈演愈烈,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都無法作為正式員工就業。這一時期被稱為「就業冰河期」,由此誕生的就是「就業冰河期一代」。尤其是1999-2004年畢業(現在40歲左右)的人群就業情況最為惡劣,成為「冰河期一代」問題最為典型的一代人。

在北美和歐洲各國,剛畢業的年輕人沒法馬上找到工作的情況並不鮮見。但是,對於從戰爭中恢復過來的日本,出現這種狀況還是第一次。而且,日本企業通常只從應屆生中錄用正式員工,很少錄用畢業多年的人。因此,就業冰河期一代人中,很多人都一直無法成為正式員工,只能做低薪的非正式員工。

這種狀態持續至今已經有30年了。泡沫經濟時期畢業的年輕人如今也50多歲了。就這樣,從年輕人到中老年人,在日本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非正規就業勞工群體。

占工人階級近四分之一的大群體

他(她)們毫無疑問也屬於工人階級,但卻只能拿到勉強維生的低薪資。從而難以結婚,生兒育女更是難上加難。有配偶的女性,即所謂的兼職主婦,雖然也是非正式員工,但因為有丈夫收入作保障還算過得去。可是泡沫經濟以來成為非正式員工的那些年輕人以及現在的年輕人卻一無所有。就這樣,日本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新底層階級。這些人群,即除了兼職主婦之外的非正式員工,逐漸被稱為「底層階級(under class)」。在英語圈中,「under class」一詞有時主要用於歧視性地描述少數民族貧困階層,但在本文中則是指那些從事低薪資、不穩定工作的貧困階層。

這個群體具體人數究竟有多少呢?請看下面的圖表,它顯示了1992-2017年非正規就業勞工階層(不包括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數量的變化。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的人數1992年為992萬人,但之後迅速增加,到2017年已達1739萬人。而且,1992年兼職主婦占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的六成,這一比例到2002年降至五成,底層階級成為了主流。底層階級2012年為929萬人,2017年略減至913萬人,但仍占全部就業人口的14.4%,占工人階級的近四分之一,形成一大群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