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為何疫情最容易在傳統市場爆發?重症科醫師揭背後4大關鍵,病毒傳播力高達34倍

2021-06-07 09:04

? 人氣

傳統市場是家庭主婦買菜必去之地,但若沒做到這幾件事,就容易成為新冠病毒圍堵破口!(圖/資料照)

傳統市場是家庭主婦買菜必去之地,但若沒做到這幾件事,就容易成為新冠病毒圍堵破口!(圖/資料照)

我們日常民生用品,都會在傳統市場裡,那些COVID19病毒, 也是會聚集在那裡等著人類來接觸!香港研究人員,早在2006針對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做了一些研究,因為當時的香港是SARS冠狀病毒的大爆區,使他們非常的注重,中國人習慣的傳統菜市場,是如何傳播病毒,造成大流行的疫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何傳統菜市場是COVID19 的大本營?

1. 傳統菜市場,長期潛在病原體

傳統菜市場傳播的病原體例如病毒、細菌,都通常會在生鮮蔬果,或海鮮肉類存活。這些潛在的病原體,偶爾會傳播給人類,導致零星病例或小規模爆發,也有些人會有症狀生病,也會沒有症狀的生病,什至也不會被發現的。

這些病原體的基因,也會持續在菜市場存在,透過人類,家蓄,海鮮,一些活體生物體內,共同相互傳播,但大部分病原體,都被迫斷缐傳播!少數病原體,像是病毒,會通過基因重組機制,在有利新環境下,做出適應環境壓力 : 由於基因重組分段,冠狀病毒 (CoVs) 中的重組,有其獨特的複製和突變的機制。COVID19 病毒可以在每 10000 個核苷酸下,就複製了一個新的基因序列

這樣的速度,使這些RNA病毒,特別快速適應宿主的變化,導致演化出帶有較高的傳染性或致病性的病毒,我們有時候,也就會稱這些新的病原體,為變種病毒或變異病毒!再加上傳統菜市場通常過度擁擠,人類與人類,人類和動物之間相互反覆接觸下,在這些有利條件下,病原體易撲向人類傳播。而當感染的人數大幅增加,其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鏈,R0值大於1時候,就會大爆發傳染病的流行!

2. 傳統菜市場傳播力強

日本研究人員,傳統菜市場內的COVID19 ,其COVID19 經傳統菜市場傳播給人的機率會比一般高出「2~34倍」,這顯示COVID19 一旦出現在傳統菜市場,傳播力是很強的。

3. 無症狀確診者成為防疫破口

日本研究人員認為,無症狀感染,是COVID19 的主要被忽略的感染!這些人都會再回到傳統菜市場,繼續買菜,然後再傳給㰙販,如織網般,一直不停擴散下去,直到大爆發或有確診病例被發現出來!

4. 新冠肺炎患者在初期不會發現自己染疫

另一項研究發現,由於大部分(80%)都是輕症和無症狀季節性的病毒,也只有4%的病人,才會去尋找醫療服務,這更加難以提早發現這些流行病毒的存在。

如何減少傳統菜市場的傳播?

A. 法律單位

1.社區傳播已經是第三階段,法律得採取傳統市場管制措施,以防堵疫情擴散。傳統菜市場,應强制,採取防疫分流機制。如果攤商,做不到防疫的法律規範,那就會勒令停業。

B. 㰙販單位

(1)人流和時間管制

民眾到傳統菜市場採購,可依身分證號碼尾數

尾數奇數者:

周三、五、日允上市場採買

尾數偶數者:

周二、四、六允上市場採買

(2)全民實聯制

由於傳統菜市場。常常會人多為患,雖有戴口罩但有時候,也未保持社交距離,故進入菜市場,得全民實聯制,以策日後有追蹤足跡可尋。

C. 個人防疫

(1)戴上囗罩,保持安全距離,勤洗手

這些已經是個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必然要做的日常習慣,在病毒肆虐的時期,一個也不能少。

(2)寫下要買的菜

防疫新生活,記得把逛大街的習慣暫時改掉。在未去菜市場之前,先寫下今天要買的菜,找到㰙位,一次買足,買完東西,即刻離開,莫再那邊閒聊了。

(3)離開菜市場時,酒精消毒雙手

上完廁所,我們得洗手,別忘了,逛完傳統菜市場,也是要記得酒精消毒手後,才可以回家喔!這樣才會有效減少COVID -19 感染率,你的家人和社區才會安全的!

由於疫情嚴重擴散,尤其是確診感染者,幾乎都是有去過「傳統菜市場」,「大賣場」足跡...任何民生銷售物資的地方,都已是COVID19 病毒,的紅色警戒區域,故宜全民防疫行動 ( 法律規範、㰙販單位、個人防疫) 才能脫離嚴重的疫情擴散!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

作者介紹|黃軒醫師

醫學博士。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一名重症醫療醫師/古文詩賦愛好者/專欄作家。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電視 :《綜藝大熱門》、《新聞哇哇挖》、《健康2.0》及其他節目常邀請出席醫療專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Vocus(原標題:傳統菜市場,是COVID19 的窩)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