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威士忌風味為何能延續多年、不容易走味?酒廠製作過程大公開,背後功臣原來是它!

2021-06-14 10:00

? 人氣

威士忌 酒(圖/取自Unsplash)
威士忌 酒(圖/取自Unsplash)

古法耗時、「老麵種」式又浪費發酵成果,已被生化科技取代

野牛仙蹤於2002年進行一項遵古法實驗,依泰勒上校的配方製作酸膠,實驗前先訪談了6位年齡8、90歲的老蒸餾者。根據他們的說明,酒廠將糖化槽內的穀物糊靜置好幾天,每天密切量測pH值的變化,等pH值降低到恰當時候,再投下酵母菌、蒸餾並入桶,9年後裝出一款Old Fashioned Sour Mash波本威士忌。這項實驗完全成功,不過實驗目的並不是為了複製泰勒上校的波本配方,而是驗證酸膠古法確實可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傳統古法過於耗時,「老麵種」方式又浪費發酵成果,2種酸膠製程幾乎都被揚棄。對今日的酒廠而言,由於衛生環境條件改善,雜菌感染問題較容易控制,加上生化科技進步,酵母菌株得以純化,而且商業酵母盛行,絕大多數的酒廠都能品質穩定的做出代代相傳的風格,所以採用的酸膠製程,其目的和方法都與上述2種不同。

蒸餾完成的液態廢棄物可添入下一批穀物糊 但無助維持風味

蒸餾完成剩餘的廢棄物,一般利用簡單的過篩或離心機做固液態分離,固體自古以來都提供做動物飼料或農莊肥料,但液體無用,經水質處理、符合環保法規後放流。這種液體呈中度酸性(pH約3.7),可廢物利用的添入下一批穀物糊來降低pH值,通常被稱為spent mash、spent beer、stillage等,又因為回頭加入蒸餾系統,所以也稱backset或setback,後面這兩個名詞常常搞得人暈頭轉向。不管是什麼稱呼,液體內並不含酒精、糖份,也沒有任何仍活著的酵母菌或雜菌,雖然仍有少量礦物質或營養素,可供下一批酵母菌生長利用,但顯然已經跟「維持風味的一致性」脫離關係。

目前宣稱酸膠製程的酒廠幾乎都是採用這種方式,加入的液體約為下一批穀物糊的5分之1至3分之1,比例不可謂之不高,不僅可節約糖化用水,也減少廢水處理、排放所需的費用,但最重要的目的還是降低穀物糊的pH值。我們必須了解,糖化階段的穀物糊容易受雜菌感染,壓低pH值可抑制雜菌生長(乳酸菌除外),另外澱粉酶或酵素在弱酸環境下活性較強,而進入發酵階段時,酵母菌同樣也適合在弱酸環境下生長繁質,對於著重產量的酒廠可說百利而無一害。

肯塔基州十分自豪其水源,不斷告訴消費者水源因流經石灰岩地層,能將影響風味的鐵離子濾除。但實情是,今日酒廠的糖化用水絕不可能抽取地下水或地面水後直接使用,而必須依食安法規定將有害物質先行濾除,這些用水呈中性到弱鹼性,加入穀物後pH值還會略微上升,並不利糖化及發酵,所以添加backset可讓澱粉酶和酵母菌發揮最大功效,這才是大部份的酒廠都採用酸膠製程的最大原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