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別買貴了!「大包裝」其實不一定比較便宜啊!這超容易忽略的銷售陷阱,你避開了嗎?

2017-12-11 11:34

? 人氣

一、成本取向─包裝費用

相對於小包裝,大包裝的成本費用可能更加昂貴。例如大包裝內的填充物變多、外包裝材質改變、或是大包裝裡需分裝著許多小包裝,後兩者比前者更可以直觀上地感受出成本的增加。銷售份量改變而造成外包裝成本的增加,倘若廠商沒有意願自行吸收,勢必將間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因此以上情況很可能就是造成內容物相同,購買大包裝卻硬是比小包裝貴一些的原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價值取向──便利性

除了成本因素,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原因是,廠商賣給消費者的不再單純只是產品本身,大包裝的意義也不再只局限於內容物較多,而是提供消費者額外的附加價值──便利性。當你從零售通路小包小包一次性的大量採買時,很可能會因為人手不夠、手臂不夠長等因素而造成購物途中撒落一地,那麼直接購買大包裝的攜帶便利性,在此時就能鮮明地凸顯出來。又或是一次性大量採買可以降低消費者出門的次數與時間。至於這些便利性值得額外花錢去買嗎?或許唯有等遇到時才能刻骨銘心般深刻體會。

三、活動因素──促銷特價

廠商有時會因節慶而提出促銷活動,而特價時的單一商品可能會比你同時買大包裝來的便宜。例如夏日啤酒狂歡節,推出購買一手啤酒就享特價優惠的促銷活動,目的是為了鼓勵民眾一次性購買一手啤酒;然而一次性購買一箱(24入)的箱裝啤酒,反而很有可能因不在限定優惠名單內而產生價差。

四、策略因素──預期心理銷售陷阱

如文章一開始所提,消費者在購買前會有買多比較划算的預期心理,因此商家很有可能抓準此一心態,在民眾不知不覺間變相提高商品獲利。而如果是這種商業策略,商品通常會有一個特徵──讓消費者無法一眼就簡單辨別出大小包裝的平均單價高低。像是大小包裝的內容物或公克數「不會成整數倍比」關係,價格尾數更有可能會是「奇數」等等,此時若不拿出計算機來「精打細算」,一般人根本無法察覺自已早已落入銷售陷阱。(例如下圖的3入/31元、5入/55元、與8入105元,在內容物數量不成簡單整數倍比關係、價格又並非相對直觀的偶數時,難以發覺其實大包裝反而更貴。)

(圖/維京人酒吧提供)
(圖/維京人酒吧提供)

最後,或許有許多民眾質疑這違反了一般市場銷售概念、顛覆傳統商業生意作為,然而從法律的層面來看,從未有任何一條法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大量產品時,廠商應給予回扣、單價應比購買少量時低。消費者保護法中也沒有規定買多就一定要比較便宜。因此怎麼買才划算,只能仰賴消費者在結帳前「精打細算」,加減乘除一下,計算單價以免買貴。

文/吳哲宇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維京人酒吧(原標題:數大不是美?當心落入銷售陷阱!)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