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眾人眼中高材生、人生勝利組還要自殺?她:從小被灌輸「永不放棄」觀念害的

2018-06-11 10:41

? 人氣

二○一四年一月十七日,當時大學一年級、年經貌美、就讀美國常春藤名校賓州大學的麥德森‧哈勒瑞(Madison Holleran)從費城市中心一棟九樓的停車塔頂樓跳下,結束了她十九年的生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麥德森是一位大家認為屬於「人生勝利組」的完美女孩─她是位傑出的運動員、長相甜美、課業優異。她從小熱愛踢足球,上高中後為了足球而加入田徑隊練習跑步,沒想到愈跑愈快。

她的家人和親戚形容:當時每天翻開新聞報紙,就可以看到麥德森在哪個田徑競賽又拿冠軍的新聞。除了運動外,麥德森也花許多時間在念書,最後以優異的課業成績以及亮眼的田徑表現,進入了美國常春藤名校賓州大學田徑隊。

 

Madison Stacy Amelia(@maddyholleran)分享的貼文 張貼

這是大家眼中的麥德森─努力不懈、能夠克服各種困難、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這樣的生活看起來應該要是光鮮亮麗,的確,從麥德森上傳到社群網站的照片看起來,她好像過得很快樂。每一張照片中的她都充滿笑容:與朋友聚會派對、在運動場上快樂地笑著...好像一切都很完美順遂。

 

Madison Stacy Amelia(@maddyholleran)分享的貼文 張貼

為什麼看似如此成功的人最後卻選擇自殺?有這樣完美的人生,為什麼還會不開心?這些問題許多人都不了解,連麥德森也這樣問自己─為什麼我會不快樂?

看似成功人生背後的心理掙扎

「即使你看起來完美的人,其實都正在經歷一些困難。」這是麥德森在她上傳的一張照片裡,寫下的一句話。

上大學後,麥德森開始變得不快樂。大學運動員每天需要花很多時間訓練,麥德森每天一大早去田徑隊的早晨訓練,接著拖著疲累的身體去上課,下課後再回去跑步,晚上回宿舍後抱著精疲力盡的身體讀書寫作業。

這樣的生活讓她覺得充滿壓力、焦慮、與憂鬱。以前熱愛跑步的麥德森,上大學後卻開始討厭田徑隊的練習。麥德森覺察到自己不快樂,卻無法說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只能對家人說:「我不正常,會這樣感覺並不正常。」

但是,「我過得很不好」這樣的概念實在太陌生,太難以向大家坦承。

麥德森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這樣感覺的人,她所就讀的賓州大學就有一個詞彙叫做「賓大臉」(Penn Face)。賓州大學的學生們這樣解釋這個詞:「在這間學校裡,每個人都很努力表現著事情過得很順遂,臉上永遠掛著笑容。」「每個人都假裝事情很完美:不管是課業、工作、還是各種社交場合,好像每一件事情你都做得很好,一點挫折或壓力都沒有。」在這個充滿來自美國各地高材生的校園裡,不管你承受著多大的壓力、覺得自己過得多麼的糟糕,許多人都覺得自己需要戴上面具──這個賓大面具─來演出這樣的完美人生。

對於這些學生,這樣的壓力與心理掙扎一直被隱藏壓抑,最後可能就用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從二○一三到二○一五年,賓州大學總共有七位學生自殺。美國大學生的自殺率大約是每十萬人中有七人,而以學生人數只有兩萬四千人的賓州大學來說,兩年內有七個學生自殺身亡是非常高的比率,而另一間美國常春藤名校康乃爾大學在二○○九到二○一○年間也有六位學生自殺。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警語: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不管多掙扎,都要裝作很完美

不只賓州大學有「賓大臉」,另一間美國名校史丹佛大學也用「鴨子綜合症」(Duck Syndrome)來形容校園裡的某些學生:這些大學生就像是鴨子划過一個稱為大學的湖,這些鴨子在水面下奮力地用盡氣力死命撥水,但是湖面上鴨子看起來卻很平靜─每個人都假裝自己過得很好,但是內心充滿挫折、焦慮、憂鬱、自我懷疑、或是覺得自己很失敗。

美國舊金山大學蘭盧斯教授(Carol Langlois)解釋,許多得到「鴨子綜合症」的大學生在高中時都是「小池塘裡的大魚」(Big fish in small pound)。這些學生在他們本來的高中都非常優異、習慣了自己很受歡迎、習慣了能夠完美的兼顧成績都拿A、參與各種社團、運動表現傑出、以及參與各種朋友的派對。

但是,當這些從小表現優異的高材生通通來到這些頂尖大學後,就很難再當「一條大魚」。這個「名校大湖」變成了互相競爭的地方,這些學生想要繼續維持高中的完美樣貌,但卻發現大學充滿各種困難和挑戰─他們像鴨子一樣奮力地划著水,表面上卻要裝著一切都很完美。

對於麥德森來說,她的高中生活充滿著可預期性,讀書、運動、申請大學,就像是爬梯子,只有一個方向,完成一步就再往上爬一步。但是上大學之後,彷彿那張梯子被抽走,頓時間生活充滿著各種機會,卻也充滿各種不確定性。

對於習慣一個個目標都完美達成的麥德森,她無法像高中一樣成績都拿A,也無法像以前一樣每每在田徑比賽中拿冠軍。這對她來說,或許就帶來極大的壓力與自我懷疑畢竟,當我不再完美了,那麼我是誰?

「要向大家坦白『我過得很不好』非常困難,因為其他人都不會承認。」一位賓州大學學生在接受訪問時這麼說。對於這些習慣不斷成功的學生來說,他們必須一直戴著「我很完美」的面具,因為他們的生活裡不容許軟弱、不容許失敗,更不能讓大家知道你在掙扎、你過得不好。

社群網站:另一個分裂的形象

在校園裡,大家紛紛戴上「賓大臉」面具;而在社群網站上,每個人也繼續塑造著完美人生。

曾經有個大學生個案告訴我,每當他讀著朋友們在社群網站分享的動態和照片時,都會讓他感到很憂鬱。因為這些動態讓他覺得:「每個人都過得很快樂,只有我過得很糟糕、很失敗。」麥德森也有同樣的想法,看到朋友和同學們上傳充滿精采生活的照片和動態,就會讓她覺得─大家都過得很好,我是唯一一個在掙扎的人。

會有這樣的感覺並不奇怪,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長期使用社群網站讓人更容易感到孤獨、忌妒、焦慮、以及憂鬱。許多人在社群網站上塑造出一個完美的形象─擁有甜蜜的感情、出國到處去玩、吃好吃的高級料理、與朋友相聚開派對。(延伸閱讀:「數位排毒」是讓心恢復平靜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愈來愈多人習慣把「好的、精采」一面放上社群網站,但實際卻暗自壓抑和焦慮。(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很多時候這些被塑造出來的形象都是假的,但是當人們讀著這些動態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拿自己每天經歷的「一般生活」跟這些「精彩動態」比較,用別人的「精彩動態」做為檢視自己的標準。於是,當我們看著別人塑造出來的快樂生活檔案,當然會認為自己過得很糟糕。

實際上,麥德森過得並不開心,但在她的社群網站上,她也塑造出一個快樂的形象─和朋友開心的聚會、開派對,每一張照片都充滿著笑容。其中一張照片,是她與媽媽抱著彼此,燦爛地笑著,這是她媽媽在二○一三年十一月時去看麥德森一場常春藤聯盟學校的田徑競賽。

這場比賽中,麥德森在上百位選手中跑了四十四名,但是當她抵達終點線後,她卻倒地了─麥德森從來沒有在田徑競賽中累倒,她也一直認為,那些會在終點線累垮的跑者,就是練習不足夠。醫生把麥德森帶到棚子裡檢查、幫她補充氧氣和水分,當她稍微復原後,她來到媽媽身旁。

媽媽描述,麥德森看起來非常的憔悴,跟她說:「媽媽,我不快樂,我有問題,我一定出了什麼問題。」幾分鐘後,她們一起拍照,當手機的照相鏡頭亮起時,媽媽感受到麥德森立刻變了,她挺起本來虛弱的身體,臉上立刻散發出光采的笑容─這就是社群網站上的那張照片。

麥德森的媽媽想起來她曾經看著女兒的照片跟她說:「妳在這個派對裡看起來好快樂啊!」而麥德森回應:「媽,這只是一張照片而已。」這些照片的笑容只有一瞬間,而在快樂的笑容裡,隱藏了麥德森對自我的懷疑、不快樂、焦慮、憂鬱、與痛苦。

社群網站就像史丹佛「鴨子綜合症」一樣,許多人在螢幕上假裝很完美,好像生活一切都很快樂,而私底下卻承受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痛楚。許多人需要利用社群網站來得到認可─有多少位朋友、多少位追蹤者、得到多少個「讚」或有多少個留言,成為了一個人判斷自我價值的準則。而當我們愈來愈依賴別人的認可與贊同,就失去了自我認同的能力。

當「不能讓你失望」成為孩子最大的包袱

在麥德森自殺前的一個禮拜,她與她的田徑隊教練見面,要告訴教練她想要退出田徑隊。對於退出田徑隊,麥德森已經想了很久,她認為退出後,她會變得比較快樂。為了這個會議,麥德森寫了整整兩頁的信,敘說自己上大學後多麼不快樂、想要退出田徑隊的原因。麥德森的媽媽與妹妹也特地從家鄉來到賓州大學,陪她一起與教練見面。

但是,在會議最後,她卻告訴教練:「好,我會繼續跑。」會談結束後,麥德森傳簡訊給一位朋友,她在簡訊中寫著:「我覺得如果我退出,教練一定會對我非常失望。我知道我應該要做讓我開心的決定,但我就是沒有辦法讓教練失望、還有讓我的父母失望。」

放棄,是一個聽起來恐怖的字眼;而對於運動員來說,想要「退出、放棄」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放棄」等於「我做不到」、「懶惰」、「自私」、「脆弱」、「讓人失望」。

這個社會灌輸我們要「永遠不放棄」─的確,很多時候放棄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唯有堅持下去,才能發現原來自己做得到,更加深自己的恆心毅力。但是,會不會對於某些人來說,要放棄卻更困難?因為,為了不讓人失望,他們堅持不懈地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因為「不敢放棄」,他們持續緊抓著那個帶來痛苦的根源。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放棄」聽起來像是自己懶惰、脆弱、讓人失望...(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對於麥德森─這個從小表現完美的女孩──「讓人失望」實在是讓她太恐懼了,也就讓她不敢退出田徑隊。不僅僅是麥德森,在台灣也有許多孩子,他們從小課業優異、是大家眼中的高材生,而這份「不敢讓人失望」的包袱壓著他們喘不過氣來,讓他們覺得有義務繼續演著完美人生。對於這些孩子,他們眼中的「成功」與「好成績、好學校」劃上等號,而這樣的完美人生一旦開始變調,他們的世界就可能一瞬間崩塌。

我們看見那些戴著「完美人生」面具孩子心理的掙扎了嗎?還是我們相信這些孩子一直表現完美,所以不可能會有任何痛苦或困難?我們是不是不自覺地繼續灌輸狹隘的成功觀給孩子?我們有沒有教孩子那些「狹隘成功觀」之外更重要的事情?我們有花時間好好傾聽與了解孩子正經歷的感受嗎?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慢慢卸下那完美人生的包袱與面具。

參考資料:

文章中提到關於麥德森的內容,參考今年八月出版的書籍:What Made Maddy Run: The Secret Struggles and Tragic Death of an All-American Teen
Social media impacts on self-esteem: https://goo.gl/N8z59B
PennFaces: http://pennfaces.upenn.edu/
‘Penn Face’ and the ‘social’ Ivy’s suicide problem, and how students are fighting back: https://goo.gl/4UZwL7
Millennial Duck Syndrome: https://goo.gl/BDDitz
Teens & the Duck Syndrome: https://goo.gl/9iw5TA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留佩萱(原標題:當完美人生開始變調──看見「人生勝利組」孩子的心理掙扎)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