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忍耐才不是意志堅強,是在傷害自己!日本心理諮商師教你以自我中心,停止對自己的情緒暴力

2021-05-14 09:30

? 人氣

一味地忍耐,其實就是在傷害自己,適時地表現情緒化,有助表達自己的主張。(圖/取自pakutaso)

一味地忍耐,其實就是在傷害自己,適時地表現情緒化,有助表達自己的主張。(圖/取自pakutaso)

所謂擅長忍耐,絕非意味著意志堅強。忍耐確實能培養出即使陷入困境,也能忍受的能力。但誠如前述,忍耐的同時也會產生恐懼,例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 因為害怕所以什麼都不主張。

● 默默服從讓我感到可怕的人。

● 與其透過自己行動去改變狀況,還不如靜靜忍受這個環境。

● 過度害怕孤立無援的狀況。

就像這樣,因為害怕,即使自己現在的環境不適合,也會一味地忍耐,試圖迴避自己的問題,這就是善於忍耐的真面目。也因為如此,我們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心情和情感。越是忍耐,越是累積每個時候的憤慨,越容易轉化成憤怒和憎恨

忍耐的另一種解釋,就是什麼都不做

儘管如此,如果不採取行動,就會認定自己沒有能力。直截了當地說,所謂的忍耐,就是不去行動。雖說在心裡攻擊對方,卻沒有行動力,無法獲得執行力。自信是從實際行動中產生的,但忍耐卻會剝奪行動力,給自己帶來無力感

話雖如此,即使你很想採取行動,卻又只是一味地忍氣吞聲,與此同時還覺得怒火中燒,自然也就無法察覺自己真正的情緒。如果沒有察覺到自己內心真正所想,就無法為了自己而行動。

由此可知,所謂的忍耐,就是在無視自己的內心,從這一點來看,便已經是在傷害自己。如果連自己在傷害自己都沒察覺到的話,那又如何能夠自我療傷呢?

這樣的狀態一旦持續,便無法獲得真正的滿足感和充實感,也無法消除盤踞在自己內心的隔閡,於是你就會把憤怒和憎恨發洩到對方身上,使得爭執之火越演越烈,進而挑起毫無意義的爭執。

業務 憤怒 生氣 主管 工作(圖/取自pakutaso)
(圖/取自pakutaso)

情緒化,其實是好事

處於爭吵中的人,雖然也認為自己在忍耐,不過總是被他人或外界的事情所束縛,所以不會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實際上,他們已在不自覺當中傷害很多人。

我們之所以情緒化地攻擊別人,是因為自己受到傷害,所以不得不出手反擊,但是越是這樣,自己也越會受到傷害。

那麼,那些主動挑起紛爭的人又怎麼說呢?原因之一,是即使能夠忍耐,也無法和他人心平氣和地交談。觀看國會質詢的新聞時,你會發現一般人其實並不善於聆聽對方說話,也不擅長好好交談。

其實在情緒化之前,雙方只要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交談即可,但是如果沒有這種技巧,就無法交談。此外,如果已經處於忍耐的狀態,面對對方時就會有所防備,或是產生恐懼。

如果情緒化地直接提出主張,對方一定也不會有好臉色,日後彼此的關係也容易惡化,自己也會受傷,是一種損人又害已的事。

有過這樣的經歷之後,人就會「更加努力地忍耐」吧。如果陷入他人中心的狀態,對他人只會有負面的觀點,無法忍耐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最後使得情緒一口氣爆發。

此處還有一個重點,一旦變得情緒化,其實也會有「更容易提出自己的主張」這個好處。比方說,當你被怒氣所驅使,發洩在對方身上。但在那之前,你已經因為害怕發生爭執而受傷,所以選擇忍氣吞聲了好長一段時間,只不過如今已經到了忍耐的極限。

如果氣到怒髮衝冠,在這股氣勢之下,引發爭執的恐懼,和提出主張的恐懼也會在瞬間煙消雲散。如果自己的情緒戰勝恐懼,就能把一直忍耐的事情向對方宣洩出來。就像這樣,當你情緒激動時,恐懼就會消失。

除此之外,情緒化還有另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藉由破口大罵去威脅、恐嚇對方。如果對方在那股氣勢之下有所退縮,就能夠更進一步地讓對方服從。另外,就算你沒有真的破口大罵,只是發出像是狗兒恐嚇般的低吼喉音,對方想必也會顫抖著順從。

而在對方順從自己之後,就要給他糖果。現在的社會好像也崇尚著這種「糖果與鞭子」的互動關係。

作者介紹│石原加受子

心理諮商師。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的All Is One心理諮商研究所負責人。日本諮詢學會會員、日本學校心理衛生(mental health)學會會員、日本療癒紓壓協會(Japan Healing Relaxation Society)前任理事、獲日本厚生勞働省認證的「創造健康與生存價值」顧問。

獨創將思考、情緒、五感、想像、呼吸、聲音等加以整合的心理學,針對問題解決、生活方式、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等舉辦講座、團體會談和諮商。

著有《放棄吧!那些讓你疼痛不已的堅持》(大好書屋)、《其實,我們都寂寞》、《擁抱脆弱,你會更堅強》(時報出版)等多本暢銷書。累計銷量超過150萬本。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言文化《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自我中心」心理學,教你不再因迎合而痛苦、孤獨》 (原標題:忍耐不等於意志堅強)

責任編輯/陳怡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