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廢無罪,放空有理!科學家曝驚人真相:無所事事好處多,懶散才能拼出高效率!

2017-12-01 11:33

? 人氣

社會視勤勞為美德,各種教你把握零碎時間、提高效率的文章四處氾濫,搞得人連假日耍廢都有罪惡感。現在,科學家要告訴你,懶惰才是有效率!(圖/*CUP提供)

社會視勤勞為美德,各種教你把握零碎時間、提高效率的文章四處氾濫,搞得人連假日耍廢都有罪惡感。現在,科學家要告訴你,懶惰才是有效率!(圖/*CUP提供)

現代文明視辛勤工作為美德,不過這種想法--一如勤勞小蜜蜂的老套寓言--原來只有小學程度,而且十分危險。科學家斯馬特(Andrew Smart)《閒散的藝術與科學》(Autopilo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Doing Nothing)一書從腦神經科學角度出發,指出人類其實在最懶閒的時候最有創意,而追求高效的密集工作與癲癇症無異,窒礙健康發展之餘,摧毀人類也摧毀地球。面對一片營營役役的糖衣炸彈中,只有懶惰才能拯救世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00 年前對懶惰的污名化:「太多懶童……太多犯罪兒童!」(圖/Cent ans,*CUP提供)
100 年前對懶惰的污名化:「太多懶童……太多犯罪兒童!」(圖/Cent ans,*CUP提供)

科學管理是一種病

百多年前,工廠都是血汗工廠,工作環境惡劣,童工普遍,一日必須勞動 12、14 乃至 16 小時。後來爆發工人示威,爭取勞工權益,包括制訂標準工時,提倡「正常作息」:8 小時工作、8 小時休憩、8 小時睡眠。當時大部分人都以為,隨著生產效率提升,工時將會愈減愈少,然而資本社會卻安排了另一種制度:以科學管理為名,制式化分工,將加班包裝為勤力,榨盡人力資源。

例子如富士康工廠,工時過長,7 日無休,員工連去廁所都要打卡,將人身自由時間壓縮至以分秒計。員工對此發起「小抗爭」,例如怠工、偷竊、蓄意破壞,自殺則是「want my life back」的終極手段。斯馬特認為,富士康連環自殺案的起因在於該工作的基本性質:「在富士康工作,就像是把時間管理的邏輯推到極致。舉凡洗衣、吃飯、睡覺的管理調度都與工廠的生產時間表一致,以便追求輪班效益的最大化。」以提高生產力為名,強迫有機體違反自然規律,「森林會死亡,人類會自殺,企業則會崩潰。」

無所事事好處多

不止企業之內,社會普遍亦流行著「恐閒症」(Idlephobia),不停工作之餘,連餘暇消遣都不輕鬆。《懶惰的歷史》作者勞克(André Rauch)解釋,現代課餘活動、度假都與工作相差無幾,「消遣只會以工作的名義產生『非工作』。」如何使用閒暇時間變成學問,「假如不能充分利用,就會被視為浪費或無能……就好像是太害怕無事可做,才把日曆和記事簿填滿,理性和計劃穩佔上風。」結果在放假中無所事事還是一種罪過。

罪過罪過。Gustave Courbet:Young Ladies On The Banks Of The Seine(圖/*CUP提供)
罪過罪過。Gustave Courbet:Young Ladies On The Banks Of The Seine(圖/*CUP提供)

賤視懶惰,會有甚麼問題?個人方面,斯馬特指出,人類不少偉大發想都是從懶散狀態而來,例如笛卡兒的座標、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的詩句、牛頓的萬有引力,偉人故事背後實在有腦神經科學根據。放空時,「靜息狀態」下的大腦並非靜止不動,反之,大腦永遠保持自發主動,等待下一次的刺激發生,而靜息時預設網絡模式的活性會增加,比起特定任務(例如計算),大腦自發活動會消耗更多葡萄糖與大腦代謝物。換言之,大腦在放空時反而更有效率,假如礙於不斷回應即時問題,則無法讓記憶、知覺、聯想與思考產生連結,繼而發揮創意。

社會方面,現代生活處處暴露過勞跡象,包括隨之而來的心理病和社會病以及全球暖化。哲學家羅素於「懶惰頌」一文表示:「相信工作是一種美德,正是現代世界諸多問題的癥結所在。」羅素認為,20 世紀生產方式足以餵飽全人類,只要分工合作,所有需求均能滿足。「一個人每日工作 4 小時,就應該有權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剩下時間就是閒暇,亦即幸福的前提:「有條理地減少工作,才能踏上幸福繁榮之路。

機械人是新奴隸

既然幾十年前已經有足夠社會條件,為甚麼至今未見大同世界?原因之一,就是人類拒絕想像。斯馬特引述紐約時報題為「沒有工作的世界」(”A World Without Work”)的專欄文章,批評作者預設「無工作烏托邦」並不存在。斯馬特認為這種想法正是「社會想像崩解」的最佳範例:「個人主義、市場基要主義、消費主義的論述已充分主宰我們的文化,致使人們根本無法想像社會還能有其他不同的組織方式。」人們以為「今日所擁有的社會就是唯一可行的社會;我們已經失去了想像力。」

無工作烏托邦是否可行?斯馬特一書並無實質建議。不過,他指出古希臘只有奴隸才以工作為生,或許是解決問題的切入點。近年人工智能急速發展,機械人與自動化進一步進駐職場,由密集式工作到下棋、創作都能代勞。與此同時,「全民基本收入」概念死灰復燃,理據是自動化增加失業,由政府發放每月定額收入,保障生計之餘,毋須囿於維生,人民更能發揮潛能。假以時日,機械人將全面滲透社會,如果屆時依然受控,人類就能依賴這批「新奴隸」,為(人)口奔馳,免卻人類勞動之苦。這種想法似乎很烏托邦,不過 100 年前 8 小時工作制相信也很烏托邦,現在瑞典已經試行 6 小時日班制了。正如哲學家齊澤克所說,今日的問題在於人類改變世界過度,雙方彼此推至極限,或者是時候停下來,Don’t act, just think.

機械人為人類所用,一如古希臘奴隸,有助維繫民主民生。(圖/路透社,*CUP提供)
機械人為人類所用,一如古希臘奴隸,有助維繫民主民生。(圖/路透社,*CUP提供)

文/恭應湘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CUP(原標題:懶惰救世界)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