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失的「六四」》在中國提天安門事件,真的會被抓走?資深記者親揭真相

2021-05-09 10:00

? 人氣

1989年六四天安門大屠殺之後,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解放軍戰車。(圖/AP)

1989年六四天安門大屠殺之後,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解放軍戰車。(圖/AP)

二○一九年六月四日,中國天安門事件三十週年的日子,為了紀念這個事件,台灣有二千人聚集在台北,香港則有四萬多人聚集在維多利亞公園。天安門事件是發生在一九八九年,中國軍隊以武力鎮壓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舉行民主化示威的學生和民眾的事件。為了紀念天安門事件三十週年,這天台灣和香港都舉行了示威遊行,強烈要求重新評價天安門事件,反而在事件發生地的中國大陸卻格外地安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邀請不同國家的來賓討論各國文化的韓國綜藝節目《非高峰會談》裡,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場面。在討論各國的示威集會時提到了天安門事件中國籍來賓王心潾突然掩住耳朵說說: 「學校沒有教過,我不知道」。當主持人駁斥他「即使如此也用不著掩耳呀!」的時候,王心潾一臉尷尬不停地說:「聽不到!」。又不是《哈利波特》書中連名字都不能提起的惡人「佛地魔」,為什麼要把「『天安門事件』弄得好像連說都不能說、聽都不能聽的樣子呢?

在中國提到天安門事件,真的會被抓走嗎?

天安門事件是血跡斑斑的一場民主化示威,卻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永久性的示威恐懼症。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中國學生和市民們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示威活動,要求民主化,但軍隊卻對他們進行了殘酷的血腥鎮壓。官方宣布的死亡人數為三百一十九人然而根據英國駐中國大使所製作的正式文件統計,實際死亡人數估計超過一萬人當時鄧小平下令武力鎮壓示威群眾時說:「不要怕流血,哪怕打死二十萬人,也要控制住局勢,贏得二十年的寧靜」(編按:此話引用自《朱熔基評傳》,鄭義著,香港明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出版)。由此可知,天安門事件確實是中國最高禁忌之一,中國的網路上與天安門事件相關的檢索詞全都受到管制。

代表事件發生日期的「六·四」、「一九八九·六·四」之類的關鍵詞,在網路上全被即時刪除因此出現了各種暗指天安門事件的隱晦詞,如「五月三十五日」、「八的平方」等等。在中國,與天安門事件相關的論文、小說、電影也被禁止。中國人開發的美國視訊會議軟體應用程式Zoom,就針對二○二○年六月「任由用戶舉行天安門事件追思會議」的過失, 發表了悔過書。中國唯有在無可奈何不得不提到天安門事件的時候,才會公開以「一九八九年政治風暴」一詞來表示。

天安門事件為什麼會成為禁忌?

中國政府擔心重新提起天安門事件的話,可能會引起社會動盪。最重要的是,政府對天安門事件難辭其咎。首先,天安門事件是一起中國軍隊對中國人民的血腥鎮壓事件。中國軍隊的正式名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原本應該保護人民的軍隊卻屠殺了人民,這可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再者,若要重新評價天安門事件的話,就必須承認其「民主化運動的價值」,那問題就產生了。因為中國本身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如果包容自由民主的話,本質上就會造成混淆。所以在 天安門事件發生之後,中國只能將全副精神放在封口上,加強管制。現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被稱為所謂的「中國夢」,取代了自由和民主。和集體遺忘的中國大陸不同,香港和台灣都各自緬懷與紀念天安門事件。香港每年都會舉行大 規模的天安門紀念集會,還成立了紀念館。同樣地,在台灣也形成了一股自由談論天安門事件的氣氛。但是有人擔心,隨著《港版國安法》的頒布,香港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因為該法律禁止破壞國家安全的集體活動和個人行為,因此若舉行天安門紀念集會,參加者有可能被冠上分裂國家或恐怖行動罪名遭到嚴厲懲罰。

另一個天安門事件?

有趣的是,被稱為「天安門事件」的還不只這一樁。中國人聽到「天安門事件」這個詞的時候,他們會想起的經常是另一個事件,而不是我們所熟知的事件。也就是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在中國毛澤東體制下的民眾叛亂。當時支持「中國現代化路線」的民眾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紀念已故總理周恩來,但中國政府卻將他們所留下的花環全部沒收。被此舉惹怒的人們便湧向廣場示威抗議,但在公安局的鎮壓下,不過一天就解散了。一九七六年所發生的這一事件,在一九七八年 十一月被重新評價為「革命行動」,收錄在中高等學校歷史教科書中。

逢九魔咒

很奇怪的是,中國似乎存在著年度字尾逢「九」必亂的魔咒。像是最具代表性的天安門事件就發生在一九八九年。西藏要求獨立的武裝暴動發生在一九五九年,因為此一事件流亡海外的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喇嘛一九八九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卻也造成了中國處境難堪。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也是在二○一九年於中國武漢首次發現的。

作者介紹|李伐贊(이벌찬)、吳京鈴(오로라)

李伐贊(이벌찬)

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二〇一四年進入《朝鮮日報》成為記者,經歷社會新聞部、未來企業新聞部,再到國際新聞部專門撰寫中國相關新聞。二〇二〇年五月起參與TV朝鮮電視台的綜藝節目《牡丹峰俱樂部》專家小組,學生時代起在中國的遼寧省、北京等地居住約十七年,是一位中國通。著有記錄北韓與中國邊界地區的《北韓中國資金連結》,以及與中國經濟學者合著《後疫情時代投資的未來》。

吳京鈴(오로라)

畢業於首爾大學政治外交學系外交學組,二〇一四年進入《朝鮮日報》成為記者,經歷社會新聞部、數位新聞部與未來企劃新聞部,現為產業新聞部記者,正致力撰寫不為人所知的中國經濟現況與企業故事。一九九六年七歲起,到二〇〇九年高中畢業為止在中國生活十三年,由於輾轉就讀國際學校與中國學校,所以不僅熟悉中國,也與香港、台灣、日本、東南亞、美國等各國人士有許多交流機會,能從不同角度看待中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3小時讀懂現代中國:5大面向 × 62關鍵問題,了解中國人為什麼這樣想、那樣做》(原標題:禁忌數字「六四」:天安門事件)

責任編輯/陳怡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