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學習全聽父母安排、接待世界各地訪客培養國際觀…愛爾蘭這個自學家庭超級狂

2017-12-07 12:53

? 人氣

霍肯在愛爾蘭的公家機關裡擔任社工,負責協助遊民的工作。愛爾蘭非常重視遊民的問題,免費提供社會住宅安置遊民,每個月固定的津貼補助,比起靠著打工維生的平民百姓,遊民有時領的補助還比較多。遊民後代的教育問題,愛爾蘭政府也一手包辦,直到孩子滿十八歲之前都可接受教育津貼。愛爾蘭加入歐盟會員國之後,反而成了東歐國家遊民的天堂,只要在愛爾蘭註冊身份,就符合申請失業補助金的標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霍肯希望獲得我在台灣觀察到遊民生活現象的資訊,我提供過去參與遊民拍攝議題的經驗。當時片面得知是一個關於愛心傳遞的題材,我必須找出一連串的人物凸顯愛如何被傳遞,苦思許久,決定從陌生的遊民角度切入。艋舺公園位於台北萬華龍山寺前,是遊民聚集最為人所知的地方,距離我的生活環境相距不遠。第一次田野調查遊民背景,是經由一處剛脫離政府補助的私人機構,因為台灣對於遊民管理諸多限制,促使該機構決定靠著自己的力量協助遊民重返社會。

該機構的負責人劉大哥自行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規劃,首先在山裡買下一塊貧瘠的土地,建造遊民共同的家園,讓遊民習慣團體生活,不再離群索居;開墾土地,將貧瘠的土壤改造可種植香草類植物,訓練遊民照護的能力,結合烘培技術,變身香草餅乾,廣納外界訂單,也成為機構部分收入來源;開設便當店,給予遊民重返社會後一份穩定的工作,降低離開團體生活的不適感,避免讓遊民再度重回街頭。

劉大哥主張長期培養工作能力,讓遊民靠著自己的雙手過活,才能肯定自我價值,擁有存活在社會的自尊心。特別的是,劉大哥長期和遊民相處,發現了隱藏在多數遊民身上的特點,他們認為在街頭流浪是一種「自由」的狀態,不必過著社會給予的生活框架,對他們反而是一種解脫。劉大哥想盡辦法與學校社工系合作,極力說服拒絕接受安置的遊民,帶領學生觀察他們所在的生活環境,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活資源,遊民依然能生存在社會上。赤裸且殘酷的做法,在當時引來各方輿論。教育下一代需要透過高度的實驗性,才能創造出不同的思維。

霍肯很謝謝我提供看待遊民問題的新思維,同時也感慨各國政府祭出遊民補助津貼,暫時抑制了遊民因毒品、貧窮、疾病帶來源源不絕的負面影響,坦言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是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道路。原來教育這群無家可歸的「孩子」,比教育自己一雙兒女還要來得更不容易

*封面圖片僅為示意圖,非當是家庭

作者簡介|林彥潔

從事廣告製片多年,常常有時間久了應該可以做些別的事的念頭,相信不斷嘗試沒做過的事,最後也不會有什麼損失。熱衷長時間旅行,旅程中有時痛苦也有快樂,唯有不斷經歷這些,才能在參與世界之後,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本文經授權轉載凱特文化《只是不想回家》(原標題:學習的理由)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