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城市」是為了讓人過得更好!臺北加入國際共享智慧城市行列

2017-11-24 11:30

? 人氣

圖片來源:capx

圖片來源:capx

隨著「共享經濟」興起,建立以生態友善、永續社會發展的「共享城市」成為產、官、學熱烈討論的目標!共享城市不僅打破了過去城市中人與人的疏離感,更透過新的商業模式,讓人們能有全新的謀生方式,並豐富和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緩解了都市發展的生態、產業、社會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尤其共享經濟的發展潛力,已經成為國際上討論產業發展的重點。根據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  PwC  調查預測,到了  2025  年全球共享經濟規模將達 3350 億美元、歐盟也將共享經濟列入議會中討論的重要主題法案、中國也研擬 2020 年共享經濟將佔 GDP 高達 10%。台灣在國際數位經濟浪潮下,自然也開始有了在地的相關共享經濟業者,討論如何發展出本土化的共享經濟城市規模,試圖將國際趨勢帶入。

由在台灣經營的共享經濟業者發起,臺灣協作暨共享經濟協會籌備處在 11 月 14 日所舉辦的「2020 臺灣躍升亞洲共享城市論壇 改變臺灣競爭力的新經濟方案 」,邀請共享城市聯盟創辦人 Pieter van de Glind 與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秘書長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陶治中教授、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會委員兼流線傳媒社長戴季全、立委許毓仁、立委余宛如、台北市政府參議兼國際事務委員會執行長饒慶鈺、共享協會代表 USPACE 執行長宋捷仁等人,一同探討如何將台北打造出具有永續性、充滿商業潛力的共享城市。

左至右,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秘書長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陶治中教授、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兼流線傳媒社長戴季全、共享城市聯盟創辦人Pieter van de Glind、北市府參議兼國際事務委員會執行長饒慶鈺、USPACE 執行長宋捷仁。
左至右,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秘書長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陶治中教授、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兼流線傳媒社長戴季全、共享城市聯盟創辦人Pieter van de Glind、北市府參議兼國際事務委員會執行長饒慶鈺、USPACE 執行長宋捷仁。

國際大都會紛紛採用共享經濟,解決都市發展問題

來自荷蘭的Pieter van de Glind 是國際「共享城市聯盟」的共同創辦人,針對跨產業、領域發展共享都市,提供新創、企業、政府機構與非政府組織各種諮詢服務,從巴黎到新加坡、紐約、東京等重要國際都會,已經在全球發表超過 200 場的演說。Pieter 也與聯盟的另一位創辦人Harmen van Sprang 共同推動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共享城市計畫,希望將阿姆斯特丹打造為全歐洲第一個以共享經濟為架構的國際都會。

Pieter 身為南韓首爾共享都市的正式顧問,他提到首爾市在 2012 年發表了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首爾共享城市推進計畫」,內容為共享事業和共享城市的基礎建設及擴大政策。首爾市將「共享城市」視為社會革新的對策方案,透過創造新的機會,恢復信任關係和減少資源浪費,進而同時解決首爾市的經濟、社會、環境問題。

「共享城市聯盟」正式成員已經有紐約、華盛頓、多倫多、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與首爾等大城市,聯盟也同時與 20 多個城市密切合作。長期推動共享城市的 Pieter,希望結合各地城市,讓彼此資源與經驗能夠互相交流,目前已經有 8400 多萬的市民已經參與其中。

他在這次的會談上,也分享了有關都市內,共享經濟如何透過技術與服務完善城市內的居民生活需求,像是以「個人對個人」(peer to peer)式的工具租借平台 Peerby,主打著「能向鄰居借,為什麼要花錢買?」的理念,分享閒置物品的同事,更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互信。

Pieter van de Glind 以「共享城市大趨勢,阿姆斯特丹、紐約、首爾是如何打造未來都會」為題,與專家學者、現場觀眾進行分享討論。
Pieter van de Glind 以「共享城市大趨勢,阿姆斯特丹、紐約、首爾是如何打造未來都會」為題,與專家學者、現場觀眾進行分享討論。

2006 年成立的共乘平台 Bla Bla Car,它可是歐洲共享經濟服務的典範,起步甚至比 Airbnb 和 Uber 都還要早上幾年,汽車共享的概念,除了可以分享運輸成本外,還可以聊天、交朋友,全新的運輸系統不只能提升道路交通的效率,解決塞車問題,更讓長途旅行成為一種負擔得起又兼具社交的事情。

至於荷蘭的 Share Your Meal 則是希望大家能煮菜分享給附近的鄰居,透過網站每個人都能分享他人的居家美食,也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透過共享經濟的發展,不僅能「解決問題」,城市也能藉由共享經濟變得更富足,市民相處得更為融洽!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結合信任機制+科技解決生活問題

宋捷仁認為,「共享經濟」將會是解決台北交通效率的一大利器,將有助於解決政府城市管理難題。
宋捷仁認為,「共享經濟」將會是解決台北交通效率的一大利器,將有助於解決政府城市管理難題。

會談上,USPACE 執行長,同時也是共享協會代表的宋捷仁闡述台北若要發展成共享城市,未來的潛力商機與挑戰為何,他以USPACE 的數據為例說明,目前台北有 1400 萬輛的機車,真正在騎的只有 4%(約為 56 萬輛),等於有 1300 多萬輛的機車是不需要的?;台北市的汽車登記有 150 萬輛,需要 80% 文山區才放的下,所以車流中有 30% 是找不到地方停車,才造成塞車,透過共享釋出 70% 的私人車位,將會有更多的車位,不僅解決車流問題,也將有更多的都市空間。

從中可以發現「共享經濟」之所以這麼重要,原因是此經濟體系的本質是「解決問題」!各國也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共享的精神,並結合信任機制與科技來實現共享。而共享經濟協會並不限定只有共享經濟業者能加入,一般民眾、一般機構如資策會、工研院都歡迎加入。宋捷仁表示:「透過共享經濟協會,業者間彼此分享訊息、經驗,才可能打造出真正的共享企業。」

溝通協調取代對立,政府與業者營造雙贏模式

當然如果「共享城市」要成功,不單單依靠業者就可以達成,還需政府、民眾間的努力與合作,就像新加坡從 2006 年開始就以「智慧國家」為目標建設,之後便主導數位科技與醫療、生活和運輸結合,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

為了扶持大眾運輸、減少私有車的方法之一,便是新加坡政府與共享經濟業者合作,由於新加坡有良好的網路、社群和行動用戶基礎,在 2013 年 Uber 進入新加坡後,服務量增加了 70 倍。

立委余宛如以簡報輔助,詳細說明政府在共享經濟發展中應扮演的角色。
立委余宛如以簡報輔助,詳細說明政府在共享經濟發展中應扮演的角色。

而新加坡共享經濟協會就是政府和共享經濟業者之間溝通的「橋樑」,為了讓共享能在新加坡順利推行,最重要的是要先提高市民對共享經濟的意識。

立委余宛如便認為台灣在發展共享經濟體制下,應注意消費者公平貿易之權利。其中政府的角色只是輔助,甚至當做一個工具,透過法規的調整,來協助經濟的轉型跟創新。

立委許毓仁則強調資源有限,創意無限,我們需要解決問題太多了!雖然共享經濟必然會衝擊舊有的利益結構,不過只有透過破壞,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

此次論壇講談也邀請了台北市政府共同參與,台北市政府參議兼國際事務委員會執行長饒慶鈺以城市為主軸,講述到城市提供許多機會,但也帶來很多污染及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城市要規劃交通、綠地,為什麼要想辦法與共享經濟業者合作。透過共享的力量,完善基礎建設的最後一哩路,協助城市走得更遠。饒慶鈺表示:「因此台北市政府非常歡迎共享城市聯盟到台灣,促使台北銜接上國際趨勢並走得更遠。

饒慶鈺表示,針對共享城市的概念,北市府將以open mind的態度與業者及相關單位進行溝通與討論。
饒慶鈺表示,針對共享城市的概念,北市府將以open mind的態度與業者及相關單位進行溝通與討論。

面對「共享」的潮流,Pieter 明確指出打造一個共享城市,基礎建設非常重要,更需要政府的支持與推動,目前已經有超過 20 個城市加入共享城市聯盟,Pieter 也力邀台北成為其中的一員,因為連結起不同的城市,交流彼此的經驗,更有助於打造出一個明確的共享城市,讓市民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