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佔領台灣,民眾的抵抗從來沒有停止過、至少有1萬4千人遭殺害!揭台灣人壯烈的抗日鬥爭史

2021-03-31 15:50

? 人氣

日本原以為可以從清政府順利地接手臺灣,不料遭到本地人民的頑強抵抗。(示意圖/取自wikimedia commons)

日本原以為可以從清政府順利地接手臺灣,不料遭到本地人民的頑強抵抗。(示意圖/取自wikimedia commons)

甲午戰敗,巨額賠款自然讓中國人心痛不已,然而更心痛的是把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先來說說臺灣的歷史和日本對它的野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一直是一處巨大的無主之地。宋代開始在澎湖列島戍兵防守,元朝試圖經營臺灣,並有福建沿海一帶居民移居到臺灣,但還沒有實行對臺灣的行政管轄。明代移居臺灣的大陸居民漸有增加,然而十七世紀初開始,荷蘭人勢力進入臺灣海峽,先是占據澎湖,一六二四年正式進入臺灣,並在同年擊敗占據臺灣北部的西班牙人,基本占領整個臺灣。據估計,這時在臺灣居住的大陸移民(漢人)大約有萬人左右。而這時,以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為首的海上商業軍事集團要利用臺灣來展開東亞貿易,於是與荷蘭人發生衝突。鄭芝龍集團在鼎盛時期大約擁有近二十萬兵力、五千餘艘大小船隻,在力量上絕對壓過荷蘭人。可是清兵打到福建時,他投降了清王朝,他的兒子鄭成功率領武裝力量繼續抗清,在大陸失敗後轉入臺灣,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領二萬五千大軍向占據臺灣的荷蘭人發動進攻,第二年二月迫使荷蘭人投降,結束荷蘭人對臺灣三十八年的統治。

這一年五月,鄭成功病故,他的部將以臺灣為根據地繼續抗清。一六八三年,已完全平定中國大陸的清政府決定拔除這顆抗清的鐵釘,派遣水陸官兵二萬餘人攻克臺灣,第二年設立臺灣府, 從此, 臺灣正式進入中國的版圖, 福建一帶的居民大量移居到臺灣。一八八五年,清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臺灣的重要性,改臺灣府為臺灣省,並派了洋務派人物劉銘傳擔任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到任後,積極開發建設臺灣省,一八九三年建成一條自基隆到新竹、全長一二〇‧七公里的鐵路,臺灣的各種近代產業和城市建設開始起步。

就在這時, 清政府一八九五年簽署的《馬關條約》, 把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對於居住在臺灣的人而言,自然是個晴天霹靂。事實上,日本對於臺灣的覬覦由來已久。早在江戶時代的十七世紀初期, 日本就曾企圖染指臺灣, 只是當時國力還不夠強大,加上後來施行鎖國政策,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日本從來沒有忽視過臺灣重要的地理位置, 幕府末年的吉田松陰就曾有占取臺灣的設想。甲午開戰不久, 曾兩度出任日本內閣首相的松方正義,向參謀次長川上操六提交一份意見書,把臺灣提到很高的位置,認為若不占領臺灣就結束戰爭,「將成為百年的遺憾、千秋的悔恨。」「為我國前途計」,須採取「北守南攻的方針」。他將臺灣定位為可向馬來半島和南洋群島推進的根據地。這樣的想法並非松方個人獨有,他稱這意見書是「天下有識之士的公論」,並說伊藤博文也對此表示「同感同情」。在馬關與中方進行談判的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當年撰寫一份意見書《關於臺灣島的鎮撫之策》,提出想法:一、把臺灣做為將來向中國大陸和南洋群島擴展版圖的根據地;二、開發資源,培育工業,掌握通商的權益。為此目的,陸奧認為鎮撫統治的關鍵有三條:第一要以武威壓住島民;第二是從臺灣逐漸削弱支那的民俗;第三鼓勵我國民眾向臺灣遷移。

一八九五年六月二日, 日本派駐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在臺北北面的海面上與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辦理臺灣割讓手續之後,在占領的臺北舉行臺灣總督府開始執政的儀式。日本原以為可以順利地接手臺灣,不料遭到本地人民的頑強抵抗。以丘逢甲等為首的臺灣本地居民,強烈要求清政府撤回割地的決定,但最後《馬關條約》生效,臺灣還是被割讓了。於是丘逢甲等在五月二十三日成立「臺灣民主國」,發表宣言:「我臺民與其事敵,無如死。」推舉接任劉銘傳擔任巡撫的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擔任副總統,那時巡撫手下的官軍還有將近九千人,不料日本近衛師團登陸以後,大部分官軍紛紛潰逃了,唐景崧混在人群裡匆匆逃離了臺灣。

臺灣軍務幫辦劉永福是在清法戰爭中率領黑旗軍擊敗法軍而聲名鵲起的英雄,號稱「民主國大將軍」,率領一部分清軍,以臺南府為據點進行頑強的抗戰,「據自然之峻險,築壘掘濠」。遭遇頑強抵抗的樺山總督要求日本政府增派軍隊,接到樺山的報告後,大本營從遼東半島的第二師團中抽調出混成第四旅團,派往臺灣。七月中旬,樺山總督要求再增援一個半師團的軍力。

日軍平定臺灣的困難不只來自於臺灣民眾的武裝抵抗,水土病的瘧疾、因炎夏的供水不足而飲用生水導致的痢疾(吐瀉病)、因營養不足引發的腳氣病等傳播開來,來自日軍前方的報告說:「八月中旬抵達後壟(今苗栗後龍)時,各隊患病者人數超過健康者的一半。」由於患病者層出不窮,降低了戰鬥力。八月二十九日,占領中部彰化的近衛師團並未繼續向南方推進,一直休整調養到十月三日,日軍的官報說:「各隊人員幾乎都已減半。」情況頗為窘迫。

終於又向南方推進的近衛師團,十月九日占領嘉義。包括在臺南南北海岸登陸的增援部隊,從三個方面進攻臺南府,十九日,劉永福將軍撤離臺南府,向廈門遁去,臺灣民主國瓦解。攻占臺灣的途中,近衛師團長白川宮能久親王、第一旅團長川村、第二旅團長阪井都患上瘧疾,最後能久親王因病死亡。

日軍基本占領臺灣以後,臺灣民眾的抵抗沒有停息。一八九五年十二月,日本控制臺灣北部的宜蘭遭到包圍,第二年元旦,臺北城遭到襲擊等,高山族在各地紛紛起義,對日本統治的抵抗持續到一九〇二年。據日本官方記錄:「土匪襲擊臺北兩次,襲擊臺中兩次,此外襲擊各地的守備隊辦公署支廳憲兵駐守地共五十幾次,襲擊員警派出所等不勝枚舉。」日本總督府的鎮壓愈凶殘,臺灣民眾的抵抗就愈激烈。

當時日軍對於反抗的臺灣民眾殺戮相當殘暴, 當過臺灣總督府民政廳長的後藤新平曾坦言, 自一八九六年到一九二年期間,「在捆縛和押解過程中反抗」而殺害的有五千六百七十三人,「被判處死刑的」二千九百九十九人,「由討伐隊處死的」三千二百七十九人,共計「殺害」一萬一千九百五十一人,其中經過法庭審判被處死的僅有三千人。

據日本官方統計,在平定臺灣的過程中,日本投入大約七萬六千名兵力(軍人四萬九千八百三十五人、日本軍夫二萬六千二百一十六人),日軍的死傷者為五千三百二十人(戰死者一百六十四人、負傷後或患病死去的四千六百四十二人,負傷者五百一十四人),殺害中國士兵和居民一萬四千人(以上資料和直接引文自《日清‧日露戰爭》第四章,原田敬一著,岩波書店二〇〇七年),以血腥的代價才獲得臺灣。

後來日本採用宋代產生的保甲制度,實際上是讓民眾互相監視和殘酷連坐的制度,如果有一人反抗,全家遭殃,一戶人出問題,全村人都遭到牽連。日本占領者用這樣的方法,終將民眾的反抗鎮壓下去。

臺灣被劃入所謂大日本帝國版圖,一九一〇年,大韓帝國遭到同樣的命運。日本雖然統治了這兩個地方,在版圖上與日本連成一體,但民眾的待遇卻大不相同。所謂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並不適用於其海外殖民地,臺灣和韓國(日本一直使用「朝鮮」一詞)的本土居民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根本沒有公民資格參與日本國內的政治。

有意思的是,日本的政治詞典中,一直避免使用「殖民地」這個詞語,到一九二〇年代末期,產生了兩個怪異的詞語─「內地」和「外地」,內地指占有殖民地之前的日本本土,而外地一開始是指被日本占領的海外殖民地臺灣和朝鮮,到了後來,把以各種形態納入日本勢力範圍的地方也稱為外地,比如偽滿洲國的中國東北、後來被日本占領的中國沿海地區,以及一九四〇年以後陸續占領的東南亞地區。

總之,日本占領臺灣絕不是一帆風順的,差不多有六、七年時間,一直遭到來自各地區臺灣民眾的頑強抵抗,日本人自身付出沉重的代價,而臺灣居民至少有一萬四千人遭到殺害。

作者介紹|徐靜波

出生於上海。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副理事長。

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關係、中日文化比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被偏誤的日本史:從軍國末路到經濟飛躍》(原標題:壯烈的臺灣軍民抗日鬥爭)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