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說「我愛你」有多難?他用一家三代故事道出,台灣社會文化的壓抑與男人的務實

2017-11-10 06:20

? 人氣

把電腦關了,也該睡了,卻突然想到要跟美國的大兒子講講話,很久沒聽到他的聲音。他一向很勤奮,課業跟感情上都不需要父母擔心,只是長期以來對我都很冷漠,嫌我既傲慢又囉嗦,跟他講話注定是一件不開心的事,可是當下就是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一天又是這樣,跟他說書寫完了,換來一句冷冷的「Dad, congratulaion」,恭喜之後是一陣慣常的沉默。我已經很累了,脾氣也開始煩躁,應該是因為他淡淡的口氣吧!通常我會忍耐到一個限度,把該問的問一問,在碎碎念跟罵人前趕快收線。但是那一天,大概只有老天爺知道為什麼,在憤怒接管理智之前,我的嘴裡卻冒出了:

「Son, I love you, and I love you very much.」

第一次在兒子面前哭了

心中長久以來其實都覺得委屈,畢竟養兩個小孩在美國念高中、大學,不是輕鬆的負擔。往往要等他們放暑假回來,才能久久見個面,相處上幾天,而我真的「很」在乎他們對我多一點關心和溫暖,只是要怎麼說出口呢?當父親的大概都是這樣吧?

在講「Son, I love you」時,眼淚就開始往下掉,一開始還想努力控制,但是內心完全不聽使喚,到了「I love you very much」淚水跟鼻水一股腦兒的潰了堤,無法自己,足足失聲痛哭了好幾分鐘。我一輩子很少、很少哭,而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兒子面前哭。也是第一次跟他說「兒子,我愛你」

那個情緒跟感動即使在幾個月後依然在我心中駐足,而且覺得做一個父親,早就應該跟小孩說我愛他們。雖然「愛」似乎是一個很蠢的字眼,總覺得能為他們做些甚麼實際的事,像寄錢、買儲蓄險,買房子都比較實在。

在電話那頭他應該有點嚇到,就像可以看到隔著的那個太平洋,時間上差了12個小時的地球那頭,傻傻楞站在那兒的大男孩,無言地聽著爸爸在一把眼淚一把鼻涕,不知如何是好,心裡可能在想「爸爸是不是瘋了?」他從來沒看我掉過眼淚,更不要說痛哭出聲。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父親可能不擅表達,但選擇把很多的愛放在心裡。(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父親把很多的愛放在心裡

他的個性冷酷而倔強,最經典的例子是,他幾個月前跟女友分手,我知道後好奇的問他:「你們不是都好好的,還見過對方的父母,怎麼一下子就分手了?」他說那一陣子做研究很忙,對方說要分手,他就說好。「可是對方應該也會講分手的原因吧?」「喔!那陣子我忙到幾乎3天3夜沒睡覺,忘了。」

跟這樣省話、又很實際的小孩其實不容易溝通,他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是身為他的父親20來年,很多時候都不知道他的想法哪裡來。我自己也很省話,我的父親也總是不知道我的想法哪裡來?醫學系畢業之後先說要去法國念心理分析,之後沒多久又跑去美國念認知心理學,他快氣炸了。

很多父子之間總是有溝通上的障礙,久了連好好說個幾句話都變怠惰了,尤其是那橫亙在世代之間2、30年,不同的經驗值、價值觀,跟生活觀,早早就讓彼此懂得少講話,避免爭執。但是那並不代表不關心,只是父親選擇把很多的愛放在心裡

把「愛」說出來很難?

就像我的父親,一直到他臨終前的2、3年,我才看到他收集的剪報。裡面幾乎都是我十年來在報紙上投稿的文章,每篇都剪裁的工工整整,有些剪報年代久遠到甚至都已泛黃,我想那些應該都是他的驕傲,客人來時的展示,但是他從來沒對我說。

跟兒子比起來,我父親更是省話一哥,只有講到他的偶像李登輝先生,以及討論我荒誕的行徑時,他的話才會多起來。那時只覺得他都不懂我,其實以我胡思亂想的程度,大概也沒甚麼人真的懂我。還有以我在工作、金錢,跟感情上任性的程度,難怪他老是在念我。但我從沒懷疑他不愛我,因為他也從來不對任何人說那個字,包括我的母親,跟他結褵40幾年的妻子。那個時代的人不流行把愛掛在嘴上,只覺得肉麻、虛假。

對那個我一個月的奶粉錢等於他國中老師一個月薪水的60年代,愛是行動,而不是掛在嘴巴上的字語。這輩子不管有沒有聽到父親對我說「兒子,我愛你」,我也知道他愛。但是我從不曾跟他說「爸爸,我愛你」,即使是他臨終之時,現在回想起來,是一種莫大的遺憾。

對於父親、或­兒子來說,把「愛」說出來有很難嗎?現在年輕一輩的媽媽不是動輒就把愛掛在嘴上嗎?當我把「Son, I love you, and I love you very much」那一段故事分享在臉書時,有一位媽媽留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當女兒小的時候,我們經常對彼此說愛你,現在她長大了,反而越來越少說了。」

相對於父親跟兒女之間不敢,或不願跟對方說「愛」,母親跟小孩之間在感情上,尤其這1、20年來,不管是口語或行動,都有許多很親密的表達。只是如同朋友在我臉書上分享的經驗,隨著兒女長大,愛卻越說越少,有時即使嘴巴上說「愛你喔」,其實內心的距離也可能越來越遠。更不要說在餐廳經常看到一起吃飯的母子,往往隨著兒子越來越大,低頭各自看著手機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親子之間,「愛」是甚麼?

雖然都叫「愛」,但是我們都很清楚,男女之間的「愛」來來去去,和父母對小孩的「愛」是截然不同的。男女之間不愛時很多人還覺得當初是幹麼瞎了眼,矇了心,才會「愛」上那個壞東西。但是父母對小孩卻不是如此,雖然也有很壞的父母,但絕大多數對小孩都「很」愛,無法割捨,愛到瞎一輩子,矇一世子。

當然生物因素是無可避免的,正因為人類的情緒中對下一代有無比濃烈的愛,尤其是母親,長期、無悔、盲目的付出心力教養,讓我們在種廚的演化傳承上佔了極大優勢。但是另一個巨大的因素是「社會文化」,尤其在台灣、在中國人的社會裡,父母對小孩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付出」,要給他們最好的,可以的話,給「一輩子」。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父母對小孩的愛是無條件的。(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父母該為孩子「無條件的付出」?

但父母對小孩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付出」嗎?真的要很努力地把最好的都給他們嗎?

所以你可以看到高雄有一位少爺,酒後開著很好的名車撞死人,車毀了,但他傷的卻不重,因為車子好。你可以看到台中有一位摩鐵二代,據說家裡為他付了10幾億的賭債,父母親家門還要被人潑漆。台北還有一位包下五星級飯店,連開數天數夜的毒趴,弄到妙齡少女暴斃身亡。偷拍、吸毒、甚至兄弟相殘的例子到處都是,大家應該都見怪不怪了。

在這些不幸的社會事件背後,這些惹出事來的小孩,他們不都擁有來自父母很多的愛、甚至到了無窮無盡的地步嗎?不也給了很多的錢,過很好的生活嗎?當許多犯罪者在家裡被逮捕的時候,我們也常看到背後不捨、流淚的母親,聽她哀怨地說著「我兒子是好小孩,都是那些壞朋友害的,他很善良的。」

「無條件的愛」會害人嗎?是不對的?

是的,「愛」真的可能會害人,「無條件的愛」可能更慘,會害死人。但「無條件的愛」並沒有不對。父母對小孩「無條件的愛」可以看成是人類的基因中,蘊含對下一代無比強大的維護力,但從邏輯跟倫理學來看,其實也應該是。每一個小孩當初都是因為男歡女愛,或者延續後代的企圖而「誤入」這個世界,沒有人是志願的,也沒有簽屬同意書要來天晴圓缺、悲歡離合、生老病死。

所以小孩過得好不好,當然是父母親的責任,除非小孩心智成熟之後同意,否則「愛」怎麼可以放棄?就像我們不應該棄養毛小孩,心理治療者不可以放棄個案,不是嗎?既然不能放,那怎麼可以有條件?

正因如此,愛小孩的負擔變成無比的龐大,如此的無可推卸,歐美國家才會有一個不成文的默契,當小孩長大後,或至少大學畢業後,就應該在經濟上獨立,父母盡量置身事外。但亞洲地區可不是這樣,像台灣有一堆父母,不管小孩多大,一樣牽腸掛肚;不管捅出甚麼簍子,還是盡力善後。結果是養小孩真的太累了,台、日、韓的小孩越生越少,最後變成國安危機,更精確的說,是「種族危機」。

是的,我也同意,父母對小孩的愛應該「無條件」,但是...

隱藏好「愛的無條件」,不要讓小孩知道

因為「愛」也是父母親對小孩最好、最重要的武器。當小孩知道你的愛包山包海、無邊無際,有些小孩就哭鬧耍賴、無法無天。反正怎麼做錯事,父母就是愛我,大不了罵一罵,半小時後他們就會喊著「趕快來吃飯喔!飯菜都涼了」「身上錢夠不夠用啊?這裡5千塊先拿去」。

憤怒要有嚇阻的效果,要持續到小孩開始反省,不一致的教養只會寵壞小孩,因為你的行為等同「愛的無條件投降書」。假如他交了壞朋友,踏上錯誤的路,討厭你,這輩子你能做的也就只有癡癡等跟期待,但往往等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若不擅長用口語表達愛,可以換個方式,讓孩子接收到。(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讓小孩感受父母的「愛」跟他們的「努力」是正相關

用給錢、送東西來獎勵行為是最廉價的,用打罵、羞辱、刺激來責罰是最粗魯的。你可能會說:「講道理他們都不聽,那你要我怎麼教小孩?你來」這真的很難,對母親來說,愛往往就像玩撲克牌,早就梭哈一光,而父親卻不懂得表達跟處理。

養小孩日常的生活平淡就好,不要一天到晚麥當勞、喜歡甚麼就買,或者以愛之名逼著學東學西。但是當你的小孩懂得為學習付出努力,為問題願意好好思考時,你要能用心欣賞、貼心讚美,跟窩心獎勵。睡前的小故事、小遊戲,精心計畫他喜歡的烤肉、踏浪。「愛」是他在表現出努力、思考之後,你精心策畫,讓他喜出望外的喜悅獎勵。

不要讓他用「順從」「聽話」去交換

你的身教、原則很重要。前幾天接受電視節目的訪問,是有關小孩網路成癮要怎麼辦?其實身教很重要,假如父親下了班依然用電腦工作,用群組討論事情;媽媽花很多時間在社群臉書、拍照分享、追劇,那小孩掛在網上有甚麼錯,除了花在課本的時間太少以外。

言教要求「順從」「聽話」,但是身教卻是要以身作則,你要讓小孩從你身上看到、感受到閱讀、學習、運動跟培養興趣的愉悅,從思考、解決問題中得到成就感,這比乖乖考大學,聽話老實重要太多了。

「愛」很難,「愛的好」更難

當我兒子2歲時,我正在美國念研究所,下午5點我總會帶他去遊戲場玩,那應該是他一天最開心的時候。每次天都黑了,他還玩得不亦樂乎,總是不肯回家,必須把他放在肩膀扛回家。不知道為了甚麼,父子越來越疏遠,應該是我工作太忙,跟他講話時往往都是媽媽管不動了,要我出馬。

轉眼間大學都要畢業了,父子之間很生份,一直到我哭了,把「兒子,我愛你,我非常愛你」大聲講出來,事情才開始有了轉機。我們的對談有了溫度,彼此不再等對方趕快掛電話,可以有了分享。

有些事情真的平常就要做,忙不是藉口,也不是花個幾十萬買支錶送兒子,小孩就真的會改變行為,如同我一個心理治療的個案。我們可以大方示愛,但是也要勇敢「試」著假裝「愛有條件」,小孩要好好想,好好做,學會努力去爭取父母的愛。然後我們要知道用甚麼打動人心的方式去「關愛」,而不是去「溺愛」,讓他們雖然偶有挫折、擔憂,但總能在溫暖跟安心中長大,慢慢學會如何一步一腳印,活在對的方向上。

常常會有父母看著小孩不上學,整天關著玩電腦,工作一直不順利,卻束手無策。當父母的很辛苦,但是束手無策時,及時的專業諮商往往是最好,也可能是唯一的方法。重新檢視自己,重新來過關係。

「父母的愛無條件」是不能說的秘密,不要讓小孩活的有恃無恐,這樣「愛」才能是你最大的武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嬰兒與母親(原標題:醫師爸爸的眼淚愛無條件,但表達是藝術)
責任編輯/蔡昀暻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偉俐醫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