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期參加的班級活動很浪費時間?資深教師道出2大重點:全都是人格養成的必要關鍵

2021-03-13 14:53

? 人氣

學生時期參加的班級活動,是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關鍵。(圖/取自imdb官網)

學生時期參加的班級活動,是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關鍵。(圖/取自imdb官網)

每年都會遇到幾個這樣的學生,覺得班級事務沒有必要參與,我不需要,我可以自己處理得很好,我也有很多合理的邏輯支持「不必要參與班級事務」的決定。然後,我也夠乖,我不參與不代表我是浪費時間,我會用同樣時間做有意義的事,事實上,我可以一個人抽離出來,取得好成績,行為也不讓老師擔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參加班級活動,為的是要孩子領悟合群的重要性

「老師,你為什麼不尊重每個人的需要,硬要強迫全班一起參加『不需要』的活動呢?」

身為老師,我很開明,聽得懂也能理解學生的話,當然也能信任他,讓他抽離在班級活動之外,其實並不難。但,我就是逼著他一起,就是要他學著「合群」

「你的理由很有道理,我知道你不是反抗我,是真心覺得自己並不需要一起。但是,我是導師,我有帶班的考量,也有班風的考量。我完全可以同理你,但我有我的不得已。今天我理解你,為你開了先例。你覺得其他同學怎麼想?會不會有很多人跟進?」

「會。」學生自己點了頭。

「你覺得今天的破例只是今天的情況而已嗎?未來的任何班級事務,會不會遇到類似情形?就像暑期輔導,有些學生我明知道他程度很好,也夠認真,來聽講可能是浪費他的時間,但我卻要他也跟著一起。為什麼?」

學生沉默,我繼續說:「第一是班風。你們高中了,跟你們朝夕相伴的,一起學習的是同學,而不是老師。我只能努力把『團結、善良』的心地和風氣傳遞給你們,負責掌舵全班方向,但我沒辦法陪你們上每一堂課,即使有心想多陪你們做更多事,也是分身乏術。

「所以,老師不在的大多數時間裡,我們班團結與否,同學間是否互相幫助,是最重要的。如果今天老師開了例,大家之後就會開始各自找理由避開團體活動,最後,我們班一定會變得自私。一個班風不好的班,不論學習或氛圍都不會太好。

「嗯,這我可以理解。」

「有些事情的確需要全班一起,『班風』的意識,或暑期、寒假輔導課有教學進度的壓力,必須全班參加等,這些共識必須一開始就建立。相反的,如果我們都把時間精力花在溝通這些各自想脫隊的情況裡,那我們還要不要學習?會不會太可惜?我們本來可以聊更有意義的事情。」

2.孩子學會合群以後,未來與人處事才能更圓融

停頓一下,我看了看學生的表情,似乎有把話聽進去了,於是又接著說:「第二是,我希望你能思考一件事情,你要選擇當一個『聰明且合群』的人?或是一個『聰明但孤僻』的人?

「老師可以分析一下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嗎?」愛思考的學生很認真地提問道。

「你覺得自己不需要來,不需要聽,雖然有道理,但不一定是對的。聰明會思考的人,很容易因為覺得自己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有莫名的優越感,甚至以孤僻為崇高。但事實上,憑藉著比別人多了一點點思考所產生的自大,卻可能誤了你。你以為什麼都懂,就可能讓你失去很多機會,學著放下優越感,學著『合群』,才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合群』其實比『聰明』更難,『聰明但孤僻』最後可能只是自以為是而已,但『聰明且合群』才會變真正的人才!我希望你記住這段話,因為這可能是你未來會遇到的人生課題。

「然後,我也需要你同理我帶班的心情。開先例無所謂,但身為導師,我看到的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一整個班從一次事件後延伸的發展。我必須先考量到之後的發展,在每個當下做出最好的決定和判斷,這才是一個領導者的視野。我要帶四十個不同個性的學生,必須有原則跟堅持,我們班才能安穩地走下去。因此,我有我的不得已,也希望聰明如你,可以體諒我。」最後,我溫和地這麼說。

「老師,我懂了,我會參加班級活動。」學生豁然開朗地笑了。

我知道這孩子個性中的執拗,知道他雖然願意去,卻不代表到那裡後會完全配合。因此,不放心地追問道:「謝謝你,我很感謝你能理解。那你去聽不想聽的演講,應該怎麼表現呢?」

「我會發呆或睡覺,因為我真心覺得不需要,但我知道要合群。」

果然跟我預期一樣啊,我繼續說道:「錯了!你的個性的確可能遵守了第一步,卻繼續用自己的邏輯處理事情。既然你這麼聰明,這件事也可以看成是學習機會,所以去那裡不是發呆或睡覺,你可以改用一個『旁觀者』或『學習者』的角度去留意整個過程,而不是覺得只要把時間打發過去就好。事實上,如果我是你,我會很好奇這個講者怎麼處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或許你現在覺得不需要,但不代表未來也不需要;學會這些,未來或許你可以自助或助人。」

「謝謝老師,我的確沒這樣想過。一般老師也只告訴我第一步,沒人追問到後續,感謝老師提供的建議。」

「哈!你的反應跟邏輯的確都是一個善於思辨的學生會有的表現,既然自詡聰明會思考,那就照著老師的建議觀察看看:是否跟自己預期的結果相同?有可能的確沒收穫,也有可能大有斬獲,不管哪種發現,都是進步;所以,把它當成一種檢視的機會也不錯。」

學生聽完後,面色溫和許多。過了不久,收到他的訊息:

「謝謝老師今天給我上了一課!果然當初沒有看錯你,雖然我覺得今天的表現好像有點過度叛逆,先跟老師道歉。但希望老師這種『不會硬說』、『不會不解釋』的個性和想法,以及『對我們這種難搞學生不放棄的教學熱情』,都能繼續下去。未來兩年拜託了。」

作者介紹|陳怡嘉

從北一女補校到臺大中文系、政大國文教學碩士,獨特的求學經歷,使她決心站在需要的學生面前,以高職作為奉獻一生的志業,努力將更好的學習與思考法傳授給學生。

經營粉絲頁「女王的教室 陳怡嘉老師」,著有《女王的教室一:國文老師一定要告訴你的終極秘密》、《女王的教室二:行動圖書館女孩逆轉勝》、《搶救國文:統測複習25週》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最難的一堂課:充滿挑戰的教育現場,老師如何帶著愛和勇氣站在台上》(原標題:為什麼一定要「勉強」學生參加班級活動?)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