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刻板印象看世界、玩心重不夠上進…中國交換生感嘆,台灣學生實在缺乏危機意義

2017-11-28 12:02

? 人氣

作者認為臺灣的年輕人在爭取進步的同時,應該腳踏實地一些。(盧逸峰攝)

作者認為臺灣的年輕人在爭取進步的同時,應該腳踏實地一些。(盧逸峰攝)

在臺灣交換期間聽的十幾場講座中,印象極深、觸動頗大的有兩場。這兩場講座,令我深入地瞭解現今臺灣人的固守意識和危機意識。

1.二十一世紀職涯挑戰

這一場講座是由臺灣大學舉辦。講者是臺灣某知名商業CEO(具體記不得名字了),主持老師一個勁在一旁說「榮幸」,感謝講者又一次抽空給我們做講座。講者先生很和藹,但講座內容卻很犀利。他一針見血地提出觀點:臺灣開始進入十年半衰期。三四十年前的臺灣經濟飛速發展,曾是「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今進入發展瓶頸階段:民眾生活富足,開始產生「小確幸」,躺在舒適圈中不願看看外面的世界。這些內容,是平日從未有人同我說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認為臺灣年輕人多半的奮鬥、努力只是為了自己個人的未來和前途,而不考慮到對臺灣的貢獻出力。他表達對年輕一代未來的憂慮:「若以這樣的形勢發展,你們這一代年輕人在中青年時代很可能面臨大範圍的失業,想要一輩子死守一個職位、一個公司的人要開始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因為未來就業的趨勢是公司會隨時垮掉、工作崗位會隨時變動,你要為自己創造價值才能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2.jpg
職涯挑戰講座會場。(圖/獨立作者提供)

期間的討論時間,我和坐在我右邊的女士交談,她是講者的朋友,久居美國剛回臺灣。「臺灣年輕人很安於現狀嗎?」我問。「我認為是。」女士深深點點頭,「臺灣學生上進心不夠,玩呀吃呀這些是重心。很多人就是活在當下這樣一種心態,一句話說就是─很少考慮明天要做什麼。」

關於「面向世界」的問題,講者說:「臺灣年輕人大多不願出國留學,固守在本地只會讓視野短淺。臺大人就像椰子樹,只是一味讓自己長高,卻想不到為別人遮陰。

我看到誠品書店裡的「出國留學」專欄裡熱門書籍往往是大陸的各個留學輔導書的繁體版;每每和同學提到未來的規劃,大多是計畫仍在臺灣念研究所、在臺北找個好工作、將來賺更多錢吃遍美食。在臺灣,想要出國讀研的氛圍遠不及我在中國的朋友濃厚。還有個臺灣同學,從小到大沒有出過臺灣島,竟以為青島在日本。我問好友小馬:「你就打算一輩子待在臺灣了嗎?」答曰:「是呀。不過可能會出去旅遊。但是臺灣多麼好呀……」我甚至聽一個臺大老師做講座時說:「你們花錢去國外旅遊,倒不如去墾丁、去高雄;拉動國內的經濟,不要給競爭對手賺錢。」臺灣人愛臺灣、依戀臺灣,但對外界的拒絕、排斥有時也是武斷了。

2.臺灣「志氣」巡迴演講

「臺灣學生的志氣去哪裡了?」主持人問。「在這裡!」觀眾揮舞著「志氣牌」回答道。這場巡迴演講是在師大禮堂舉行,中午時分我正坐在露天木椅上吃便當,恰巧碰到又慈,她說:「你去參加志氣講座嗎?快開始了!」看見禮堂門口圍著簽到的人,我快速吃完便當隨她去聽了這場精彩講座。

在開頭的選片裡,放了周杰倫、桂綸鎂等藝人、在美國 MIT念書、工作的高材生等人奮鬥成名的簡介,呼籲臺灣人心懷志氣地奮鬥努力,期間我右邊的兩個女生抹起了眼淚。一個臺灣的 IOH(創新開放平臺)的創辦人做了一部分演講說,其 IOH公益平臺創辦的目的是說明在海外的臺灣留學生和預備出國留學的臺灣學生以經驗的幫助。他說如今臺灣學生在美國讀書者人數減少,在美國念書完多半留美工作而無法回臺灣,比如臺灣缺乏必要的硬體設施讓學生在美學習的先進技術得以實施。

他說:「有人說可以去大陸發展工作,比如去北京、上海。我想:臺大學生是兩千萬人挑四千個;北大學生是十三億裡挑四千個─你拿什麼跟人家比呀!」這句話如今猶震震在耳,是我在臺灣聽過罕有的極具「危機意識」的一句話。平日和人交談,無一不讚美「第一學府」臺大的強悍、師大培育了臺灣各級各類學校校長的獨樹一幟,鮮有人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臺灣人很少和外界對視、比較,彷彿身處桃花源中,良田自給、屋舍儼然、男女老少自得其樂。而我在臺灣做客與人接觸,更多的人問我:「你對臺灣有什麼印象?」「去過臺灣哪些地方玩?」很少人主動問我「大陸什麼樣子,有什麼好玩的地方」這樣的問題。

在臺灣,老一輩和年輕一代的人群中的政治觀念有很深的隔閡之處。老一代從小被教育的就是自己「從大陸遷來臺灣」的流亡命運和「反攻大陸」的國民目標,這與和我年齡相仿的同輩「淡泊」觀念中的「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截然對立。這種對立在國文課上深刻地體現了,同時因為老師本人的對大陸人固有的一種「不待見」,讓我這個大陸交換生時常處於近似尷尬甚而至於憤懣的境地。

小馬問我,為什麼從沿海跑去大西北去念書啊,那裡是不是都是沙漠沒有什麼高樓大廈。我說我大學在的城市西安,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啊。他驚訝地問我坐車從學校到家要多久,我故作輕鬆地擺擺手說:「坐火車大概二十個小時吧。」朋友正喝水,聽到我這一句差點噴出來,叫道:「二十個小時!屁股都要坐爛了啦!從高雄到臺北坐高鐵也不過二小時啊。」我說:「我們那的火車是有床位可以睡的……」

5.jpg
志氣巡迴演講的熱血現場。(圖/獨立作者提供)

我想,就在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認為臺灣人,總是在用想像考慮問題,他們總是將本土的環境情況機械地搬運到其他地區,比如說我們大陸沒有普選沒有人人自選市長領導人的權利,這些都是偏頗的。因為臺灣人很少去大陸旅遊,他們的印象裡也是「大陸應該沒什麼好玩的地方吧」「好玩的地方臺灣都有:夏天去高雄墾丁海濱度假,冬天來臺北看雨,吃喝玩樂在夜市,還有這麼多國家森林公園可以光顧 ……」。十二月裡,和一個同學談到我家鄉揚州正下雪的情景,她說好棒啊,我問:「臺灣會下雪嗎?」她愣了一兩秒說:「有啊,當然,在玉山山頂上!」這句話被我當作是她在開玩笑,但看她一本正經的樣子好像是在當真。

「其他地方有的,我們臺灣都不缺!」這是與臺灣人接觸時我對他們本土自豪感的感覺。其實我也可以說「建議你們來大陸的珠穆朗瑪峰看雪」這樣的回話,但覺太嗆人也就算了。臺灣人的固守意識就是這樣深重。

其實我還覺得,香港和臺灣,在爭取進步中喜歡遊行喊口號的同時,難道不應該腳踏實地一些嗎?否則一切都是浮於表面的空談。比如學生,上課不要玩手機、睡覺,不要搶著坐最後幾排老師看不見的位置,週末不必搶火車票回家而在圖書館踏踏實實看幾頁書。看見大陸學生在網上寫的評論:「晚上十一點路過清華園,實驗室和自習室還是燈火通明。我們的學生正在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和未來,相信日後的中國會因為年輕人更加自由富強。而不是像香港路面終日無所事事的那些年輕人,沉浸在過往的輝煌裡,看不到未來的路在哪裡。」臺灣學生的熱愛公益和社團工作的樂天態度確實值得學習,但我同時也看到這一狀態下,他們所處的另一面危機。

作者|鄒雨青

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三年級,2014年8月~2015年1月以交換生的身分至臺灣師範大學交換學習半年。曾在陝西師大校刊上發表關於魯迅等文章,其中《淺談「速食文化」》獲爭鳴論壇論文一等獎。曾出版《民國時期的留洋文人》一書。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獨立作者《原來是醬紫:陸生眼中的臺灣大不同》(原標題:台灣學生的固守意識)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