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顛覆性別、叛逆、勇敢做自己…百變面貌深植人心,回顧一代香港傳奇巨星梅艷芳精彩的一生

2021-02-26 12:12

? 人氣

雖然電影中呈現出的男裝或同志形象,多少仍帶有舊有眼光,但這些形象是非常勇敢和令人印象深刻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複合多體(complex totality)的梅艷芳

梅艷芳不能以單一面向詮釋,她同時霸氣也同時小女人,她可以詮釋溫婉情歌也可以帥氣登台。明星負載著「結構性的多義」(structured polysemy),她必須負擔社會文化下的不同價值,讓自己成為一個容器,成就她的複雜度。

香港新女性想看到前衛的她,但另一邊又有粉絲想看到詮釋戀愛心情的她,這些元素看似打架,實際上卻成就了如此傳奇性的梅艷芳。

而這也是因為剛好她在複雜的香港文化下,才能相輔相成出的獨一無二。

梅艷芳與香港人身分認同

梅艷芳在戲劇的展現更是多元,她可以演《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中,帶領周潤發成長的大姊大,也可以在《胭脂扣》演等待心上人的女鬼。又可以霸氣,又可以溫柔害羞痴心絕對,形象多變,給城市女孩更多發展的想像。

而在那個被英國統治、面臨 97 回歸中國的時代背景,李老師認為她作為「香港的女兒」,其實香港人透過了她的視角,在中國、英國和香港本土的文化脈絡中,既中式又西化,去辨識、釐清作為「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例如在《胭脂扣》中,觀眾透過她的視角,穿越到20年代的香港,那是個還沒有城市化、到處都是中國風味的香港,尋華人的根。而《何日君再來》,梅艷芳飾演1935年抗日戰爭時期的歌女,最終卻嫁給了日本人,展現多元的歷史視角與錯亂的國族認同。在《川島芳子》中,更進一步地挑戰了傳奇色彩的川島芳子,身為滿人的她為了清室復辟,歸順日本人,一直在為自己到底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掙扎。

香港電影特別喜歡用劇情去觀照歷史脈絡,建構出想像的共同體,藉由探究歷史,對比現今,一同形塑集體對於「香港人」的想像。

這些角色反映出了香港混亂的自我認同,「我到底是誰」、「我從何來,又該往何走」。在那個擁有混血文化的土地,又有 97 回歸的課題,香港人到底覺得甚麼才是「本土」?到底甚麼文化才是「香港文化」?

我想,以外人(台灣人)來說,黃金年代的香港已經解答了這個問題。香港文化形塑而出的獨一無二,全世界已有目共睹。

(圖/取自Mindy李)
透過梅艷芳的視角,觀眾更能了解屬於香港的文化脈絡。(圖/取自Mindy李)

「香港的女兒」

梅艷芳開闢了香港女孩的新形象路徑,以港人身分透過影像媒介尋找了自我的根。但她的影響力還遠遠不只有這些。

在64天安門事件中,梅艷芳率先響應學運,不只實際參與遊行,也錄製歌曲《為自由》,展現挺民主的決心。她也主動表示,原本計畫在 97 前移民到加拿大,但在發生64事件後,她決定放棄居留權,「死也不會離開香港」,要與香港人同在。這樣的俠女情懷,更被世人所推崇。

(圖/取自Mindy李)
不論困難,依然展現自我及追求香港民主的梅艷芳。(圖/取自Mindy李)

另外,書中李老師也整理了梅迷的粉絲研究,從17歲到70歲,從本地、中國、大馬到日本,梅艷芳串起了亞洲各地粉絲的心,讓香港變成大家心中共同的想像體。時至今日,仍有十幾歲的梅迷刷著上個世紀梅艷芳的作品,雖然她已逝世多年,但她對世界的影響仍在持續運轉著。

「梅艷芳」研究是個非常大的主題。今天僅討論我在書上看到覺得特別有感觸的片段,與大家分享。書非常有趣,喜歡明星研究的一定會喜歡,我今天的文章實在是超級皮毛而已。

我不是梅迷,但我從小就喜歡香港黃金年代的氛圍。雖然有人說梅艷芳的逝世,也象徵著香港流行文化的沒落,但現今香港也正面臨到許多挑戰與關卡,這也同時呼應到台灣局勢,相信香港跨過難關後能迎接下一次的黃金年代,兩地都能朝更好的未來邁進。

作者介紹| Mindy李

政大傳院出身。關注職場、文化、傳播、生活分享。從科技媒體到數位行銷,這輩子應該離不開網路圈,最愛山海自由空氣,歡迎到medium找我。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