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華人媽寶文化會如此盛行?她列出2大點,解答子女會過度依賴父母的關鍵原因

2021-02-25 13:00

? 人氣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推出了獨生子女政策,配合著「一胎上環,兩胎絕育」的口號,絕大多數的家庭迎來了家裡的獨一無二的寶貝。由於政策的限制,不可避免的讓家人把所有的期待與目光都放在家中唯一的孩子身上:父母制定出個性化的成長計劃、要求孩子按著自己的期望、沿著他們制定的路線「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過度的乾預孩子的生活,制定孩子的人生,讓孩子適應了沒有主見、不承擔責任的生活,自然而然就養成了依賴的習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也有學者認為儒家文化對依賴行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儒家文化圈地區,由於受到儒家傳統孝道影響,子女被要求無條件的尊重和順從父母,所以在做任何人生抉擇的時候都需要徵求父母意見,甚至要得到父母首肯才可進行。雖然子女可能並不能認同父母的意見,但是因為孝順文化的要求,也只能妥協自己的需求被動接受。所以,依賴的行為特質要放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才能更全面的被理解。

面對依賴行為,該怎麼辦?

也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一位「寶寶」,或者你本身就是本文所提到的「寶寶」。

作為朋友的你,或許想幫他,讓其獨立、有主見、脫離父母的控制,成為有擔當的人、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從此走上人生巔峰,但是總被「恨鐵不成鋼、扶不起的阿斗」等觀感打擊得潰不成軍。作為寶寶的你,又何嘗沒有發出過「寶寶心裡苦」這般的感嘆呢!也許你一出生就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想改變現狀,卻又被各種現實的境遇所牽絆,進退兩難,無可厚非。

所以,面對依賴行為,首先需要「同理心」

關心「寶寶」的人和「寶寶」自身都有各自的立場,如果雙方都能換位思考——「寶寶們」感受到朋友需要幫助他們變得更好的這份善意、朋友們體會到「寶寶」處境的兩難,不要過度的去責備和遷怒這種依賴行為,或許能讓「寶寶」對依賴的行為產生更合理的處遇態度。

若想克服依賴行為「寶寶」必須想改變

克裡斯多夫(Christopher)博士指出,具有依賴特質的人「寶寶們」通常不會主動去尋求幫助來改變他們的行為依賴特質;因為他們只有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後,才會回頭思考與這些特質相關的行為和思維模式;而悖論的是,這樣的人如前文所說由於他人對自己生活的過度乾預,在無形中已經解決了那些生活中真正會帶來困擾的問題。所以在心理實踐中,主動尋求幫助的依賴人格個案很少。

根據Dr. Christopher的總結,對依賴型行為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包括:

1. 心理諮詢

一對一的個性化心理咨詢最大限度保障了案主個人信息的隱私性,是克服依賴的一種治療方法。諮詢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案主變得更主動、更獨立,並且學會與他人培養出健康的關系。來訪者可以嘗試在設置好的目標下扮演一個在決斷力和社交技巧方面更為積極的角色,以期減少案主對他人的依賴。建議在諮詢關係開始前就設定好諮詢的次數,提供給案主短期治療的方案,避免案主對諮詢師產生新的被動依賴關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