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德國幼稚園都有沙發區?追求「按表操課」的台灣教育,永遠不懂這設置多重要啊

2017-10-24 06:20

? 人氣

在德國幼兒園,總會有那麼一個舒適溫暖的小角落,不管孩子想看書,還是想打盹,甚至是需要冷靜的情緒暴衝時刻,都可以自在窩在那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幾乎每間德國幼兒園必備的沙發區,德文叫Kuschelecke,英文是 cuddle corner, Kuschel/Cuddle有擁抱,依偎的意思,所以沙發區也是許多孩子們的「心靈修復站」,通常也不用獲得誰的允許,只要孩子覺得有需要,想去就能去。

彷彿就像是個如家舒適的開放學習場域,讓孩子掌握自己的學習步驟,想看書的時候看書,想到外頭玩耍的就出門去,班上同時可以進行至少兩三個不同活動。我們相信,孩子若能在學習活動上享有主導權,就能保有對學習的熱情,而不是按表操課,在想發懶的時候被逼著上體能活動,在想動的時候得乖乖坐著上課。

曾經聽過一個友人這樣說「如果你永遠都在等別人給你事情做,到哪裡都一樣。」

我聽了覺得很有感觸,因為台灣教育過程似乎無意中很容易形塑這樣的學習態度,幼兒園一整天下來,看似密集而充實的課表,反而會澆滅孩子勇於探索,樂於求知的天性,這年紀的孩子真的不需家長老師耳提面命的提醒該做什麼,常常愈是提醒,孩子愈發懶散,什麼事都幫他想好了,孩子當然不用自己練習思考。不難看見在台灣的幼教師,就連是孩子喝水喝多少,上廁所,午休這樣的日常作息,都得上緊發條,打理好每件大小事。

昨天下午,孩子們在教室裡面玩著黏土(Playdough) 時,三歲的Jannik突然靜靜地說「我有點累,想休息一下。」我轉頭問他「你想去沙發區躺著休息嗎?」他點點頭,我說那我知道了。話說完,他就一個人走去沙發去躺著,倒也沒睡著,可能就是玩一整天下來又沒午睡,身體得短暫歇息充點電,果然三十分鐘後,當我們在花園裡吹泡泡時,Jannik又跑了出來,我問他覺得精神點了嗎?他給我一個大大的微笑當作回答。

隔一天下午,我問孩子們待會想做什麼,兩歲多的Ben和Max不假思索地大喊「Go outside! Go outside!」(外出遊玩),另一頭差不多同齡的幾位小女生卻猛搖頭說「Music Music! 」(音樂熱舞活動)當下女生的聲音勝出,我隨口說了句「今天有點冷還飄雨,還是大家一起跳舞好了?」

沒想到這結論,讓兩歲的班非常不滿,邊哭邊說「NOOOO! Go outside!」兩邊人馬僵持不下開始有點火藥味,我馬上轉頭跟Claudia說「不如這樣好了,我們一個帶著想去外頭的孩子出門,另一個帶著想跳舞的孩子跳舞,不必什麼事情都非得一起做。」分開帶活動後,皆大歡喜的落幕。

或許,這種遊戲取向的學習(play-based learning),不像學注音或閱讀寫字,會有明顯所謂的進度落後,因此有安排活動的彈性空間並不是件難事,但我們不妨想一想,在緊追著課本習作本的頁數進度時,是否有什麼重要的東西,是被我們遠遠落在腦後的?

(圖/Simah@pixabay)
給孩子學習的主導權,就能保有對學習的熱情。(示意圖非本人/Simah@pixabay)

當我聽到三歲不到的Jannik 和 Ben,能清楚表達自身需求和意願時,其實很以他們為傲。不可否認有些許情況下,不能永遠只照孩子的意願行事,不過每個德國幼教師的心中,都期許著孩子們能夠知道如何學習自主,而不只是等著聽老師指令下一步該做什麼,因為只學會「聽話」的孩子,不會真正長大。

印象中,台灣幼兒園的孩子多半很認真聽話,現在回想起來實在乖巧得像天使一樣 (不要相信有外國小孩不常尖叫這種說法),不過在學習自主的態度上,他們的確需要更多空間練習。

有人也許會想,孩子天生愛玩,所以當然知道要做什麼啊!但事實上,開放式的學習場域,對於一個不曾自己做決定的孩子,會是個不小的挑戰,千萬不要覺得孩子練習自行決定學習活動,會是件手到擒來的易事,它絕對是需要時間養成的。

孩子要一整天不停想遊戲方式,找可以合作的玩伴,這裡所學習的創造力,社交溝通與協作能力,是不該被忽略的學習重點,真的不要把孩子養成「只會等別人給事情做」的大人,因為那樣的生活,離長大還很遠。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
責任編輯/蔡昀暻

喜歡這篇文章嗎?

莊琳君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