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標示含糊、竄改保存期限,台灣水產品亂象如何解?日本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2021-03-28 08:00

? 人氣

此外,在地漁會的管轄範圍僅限於港區的環境衛生與港區地磅站,「漁會比較像是政令宣導的平台單位」蔡馥嚀說,能做到多遠的事情就看在地政府或是漁會願意出多少力,以漁業署所規範的「鯖鰺漁業管理辦法」來說,由於過度捕撈的狀況,使得鯖魚與鰺魚在捕撈的數量上需要加以管控,而基隆漁會在八斗子漁港實行上非常積極,在港區內架設多支監視錄影器,為的就是希望可以落實監督的角色,讓所有載魚的貨車都確實過磅、登記,若是被攝影機抓到有落跑不過磅的行為,便會加以追蹤並予以警告,再不聽就會根據法規的裁罰辦法做處理,「基隆漁會是真的有心想把這件事情做好,所以這件事才能落實得這麼徹底」蔡馥嚀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整體來說,漁民仍有販售漁獲完全的自主權,目前也沒有強制規定需要向政府報備,也沒有第三方監督單位與系統性的管理方式,主管機關只有事後稽查,而無法事先預防,導致在海鮮標示上幾乎可以說是各說各話、難以明確對照。

借鏡日本,在地漁會如何盡到管理職責?

產地管理要怎麼做?「台灣不是不能做,而是應該從地方漁會開始做起。」台灣永續鱻漁協會白尚儒理事長說,為什麼地方漁會之於產地的管理來說如此重要,就是因為海域廣闊,海洋資源豐富,「只有在地人才會了解在地漁業文化。」白尚儒說。日本與台灣同樣是島國,土地面積大約是台灣10倍左右,同樣具有豐沛的海洋資源之下,為了有效管制水產品流向,是由在地漁會直接負責這項任務。日本在地漁會的管制方式是「漁民實名制」,要捕撈漁獲都必須加入漁會,根據漁民的漁船、捕撈的魚種、使用的捕撈方法等都需要據實登記,漁會才會對登記的漁民所捕撈的漁獲,核發漁獲產地相關證明。

此外,打撈上岸的漁獲會透過分級揀選之後,分成不同價格帶,並由漁會給予相關的認證標章。這樣的制度下,帶給漁民一種變相的榮譽制度感,自己打撈的漁獲等級很高不僅值得驕傲,對於消費者來說也能在同樣的品質下,選購自己能負擔的價格品項,如此對於水產品的選擇多元,也不會因為有對於昂貴海鮮的迷思,而較少採購某些魚種,同時也就能解決消費者對於魚種的認識與認知。

日本水產廳2021年新制,強化在地漁獲與進出口管理

另外,日本的水產廳(相當於台灣的漁業署),對於水產品輸入輸出在2021年有最新的嚴格管制,日本國內的漁獲全部強制實施漁船(漁民)、貨物批號、相關紀錄與輸出合格證明等,對於輸入的水產品,則是須由輸入國的政府機關單位核發相關證明文件,並提出輸入申請,申請通過才可進入日本販售

在地漁會也可負起推廣漁產地方特色的責任

以農產品為例,若是一個產地做出口碑品牌,不僅是消費者或爭相慕名而來,農民們更是對於自己能產出令人驕傲的產品感到自豪。這樣的模式當然也能套用在漁產品上,日本豐富的海域資源帶來豐沛且多樣化的漁獲資源,讓在地漁會利用本地特色,從認證一路到品質、產地、批號追溯的一條龍管理,不只是讓消費者更安心,更能為當地的漁民創造出漁產品的新價值。一直以來,海域不明的灰色領域與保存期限竄改,都是台灣海鮮水產品不斷發生的狀況,這類相關問題並不是無從解決,台灣的海鮮多樣化,或可借鏡日本在地漁會的管理,將在地漁獲變成一種值得驕傲的在地文化,加以利用豐富的資源樣態來優化管理模式,未嘗不是一個可以思考精進的方式。

文/李依文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原標題:【管理權未落實】為什麼海鮮標示那麼亂?竄改保存期限、海域不明都是灰色地帶

責任編輯/陳怡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