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做錯什麼事,為什麼沒人要跟我一組?」心理師教你如何讓孩子擺脫分組焦慮

2021-02-03 17:34

? 人氣

「你拒絕我,都是因為我不好。」

相反地,若負面思考如茫茫迷霧籠罩腦海,孩子一遭到拒絕,便會懷疑是自己不好、讓人討厭、沒有魅力、不夠吸引人、個性古怪、能力不足等。「你拒絕我,都是因為我不好。」被拒絕一次、兩次、三次……漸漸地,心灰意冷,便放棄主動找人的意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孩子杵在原地不動,更難以收到邀約,其他人也容易對其做出負面解讀,誤認為他高傲、不好相處,或者根本不想跟大家同一組。最後,只有落單。

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

內在歸因的人,比較會把問題歸咎到自己身上,這樣的人比較辛苦,也會給自己多餘的負擔,讓自己多承受一些不必要的壓力。但是,內在歸因的人比較容易找到問題的癥結點,進而做些調整與改變。

傾向於外在歸因的孩子,相對就比較輕鬆自在。我找你,你拒絕我,那是你沒有緣分,錯失了這個機會,那是你的損失。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哪有什麼錯,所以外在歸因的人容易忽略問題的癥結,讓被拒絕這件事,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1.想法的轉換練習

拋出一個例子,讓孩子列出正面與負面的想法,以釐清自己如何進行解讀,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就以「分組時,沒有同學來找我」這個狀況為例子──

比較負面的想法

「你看,都沒有人找我。我就知道每個人都很討厭我,他們連找都不找。我在這個班上是多餘的、是隱形的,是邊緣人,不被重視的……」負面的想法一旦被啟動,負能量的瓦斯桶就像連珠炮似的逐一被引爆開來。

比較合理的解釋

「我可以有多一些選擇。我可以自己決定想要去找誰。也許對方不見得接受,那沒關係,至少我嘗試過了。或許有更適合我的組別。」讓孩子瞭解,換個方式想,會有不同的解釋。擴充想法,多一些選擇,跳出自己的執著,讓自己以最好的狀態來面對。

2.他不是討厭你,只是他更喜歡別人

看似理所當然的分組,對於孩子卻是一種折磨,有如揮不去的沉重負荷。一聽到分組,有的孩子便壓力破表,湧現焦慮,深感莫名的茫然:自己沒有做錯什麼事情,但為什麼同學們就是不願意找自己同一組,難道是同學們不喜歡自己嗎?這也不盡然。

與其說不喜歡自己,倒不如說同學們有更喜歡的人。在小組裡,小團體的凝聚力與默契是勉強不來的。

同學們不一定是討厭你,只是他們彼此更熟悉像這樣試著從比較合理的角度來看待,對於被拒絕的結果,也比較能夠接受。

作者簡介|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著有《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為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暢銷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咬手、拔頭髮、猛眨眼……從辨識警訊開始,讓孩子學會紓解焦慮,安定成長》(原標題:孩子面對分組會焦慮?)

責任編輯/林俐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