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孩多看書,又不想規定他們每天讀幾頁!3招讓你的孩子愛上閱讀、甚至學會批判思考

2017-10-14 07:30

? 人氣

數位閱讀素養則是國際上最新關注的焦點。陳昭珍說明,數位閱讀包含了定義問題、蒐集訊息、瀏覽資訊、處理和組織資訊、表達、統整與解決問題等過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往的閱讀,大多是屬於單一文本、線性的、連續性的閱讀,但網路閱讀不同,是連結型、網絡型的,讀者要能夠知道在網頁上或資料庫中,如何做連結,如何找到想要的東西、抓到重點。這裡面包括線性文本跟非線性文本、連續性跟非連續性的型態,是更多元的。

「而要能整合運用多元的文本,有個大前提,就是要有閱讀文本的能力,」柯華葳強調,孩子小時候、最基本的紙本閱讀,還是要留住,最好在5歲之前就培養。父母要翻開書、跟孩子一起唸書,讓孩子慢慢的熟悉文本、文字,「有一段安靜不波動的時間,去學習閱讀。」

3. 閱讀三式:螞蟻、蜘蛛、蜜蜂式

這幾年成人新圖書出版量減,幾呈連續性下滑,學齡兒童出版品則增加,幼兒書增加更明顯。清華大學附設實驗小學的資深教師葉惠貞,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的螞蟻式、蜘蛛式、蜜蜂式三種學習類型,來說明不同層次的閱讀能力。

⊙「螞蟻式」的學習類型:閱讀的材料多元,但學習時只會將作者所說的內容照單全收,不假思索的記憶下來,不曾主動的思考、組織與內化,是一種「被動式」的學習。
⊙「蜘蛛式」的學習類型:閱讀時訊息經過系統化網絡的過濾,擷取有用的訊息。
⊙「蜜蜂式」的學習類型:擷取有用訊息後,經過消化吸收,變成有價值的訊息。

葉惠貞說,目前台灣校園內閱讀活動辦得熱熱鬧鬧,但多數仍停留在推廣「螞蟻式」學習的層次,「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很難直接從『螞蟻式』躍升為『蜜蜂式』,老師的責任就在於為孩子搭建過渡鷹架,也就是『蜘蛛式』的學習觸發。」她強調,透過系統化的閱讀學習,能幫助孩子進行有價值的閱讀,慢慢的,孩子就能釀出蜂蜜,提出創造性的個人見解或觸發。

洪蘭與張曼娟的兒時閱讀記憶

「現在的孩子真的很幸福,以前我們小時候,都沒有書可以讀,」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日前在天下文化「閱讀仲夏夜」中分享,自己兒時對文字很渴望,但當時書很少,「現在說出來大家可能很難相信,那時我連報紙上的『警告逃妻』、『學生證遺失作廢』等告示,都會去讀!」

洪蘭一直到進了大學之後,才開始有較多的課外閱讀,「我爸爸建議我,要多看小說才能了解人生百態,他還跟我說,不要以為成績好就是有智慧,知識可以幫助謀生,但人生還是得有智慧。」洪蘭強調,能從課本裡面學的東西是有限的,主要的學習得靠閱讀。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作家張曼娟也回憶,童年時物質資源頗為匱乏,當時她的伯父家有訂報紙,會專程把副刊蒐集起來,裝訂在一起,每個月寄到張曼娟家。「那時我不認識字,但我記得,母親每次收到報紙時,總很開心,她會很仔細的打開、很認真的讀,有時還會讀給我聽,那是我對閱讀最初的啟蒙,」後來張曼娟的母親也與她共讀唐詩、水滸、三國等等,「如今看來,閱讀是我兒時最溫暖的回憶。」

文/黃啟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10月號(原標題:全台兒童閱讀大調查 讀什麼,怎麼讀? )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