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工地報到「已額滿」、拾荒一天賺68元!尊嚴過活有多難,6本書寫盡街友真實絕望

2017-10-06 10:00

? 人氣

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記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北非難民,以及跨地中海的悲劇航程

2
 

「親愛的大海,謝謝你!你是唯一不需要簽證就接納我的地方;親愛的魚,謝謝你們!你們對我的宗教或政治傾向不加過問就把我吃了。」——2015年5月盛傳於網路上的敘利亞難民遺書

因為戰亂、因為國家制度、因為各種道不盡的原因,敘利亞一帶近年來湧現約760萬的難民,是二戰後最大規模的數字。這數字只涵蓋從戰火中倖存的人數,那幾十萬死去的人還不算在內。此外,國家平均壽命整整少了20年,難以想像當地情況到底有多慘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種戰火頻仍、資源困乏的地方,很難見到所謂的「患難見真情」,多數時候只能看見所有人殘忍的互相剝削與傷害,就連警察也可能變成強盜,奪走你身上僅有的珠寶。許多流離失所的人死也要緊握著手機,只因那是與家人再次團聚的唯一希望,但手機也同時淪為人蛇集團向他們家人勒索的管道。此外,戰亂地區也常見大量雇用童工的狀況,成千上萬孩子被迫離開家裡、過著大人都未必能忍受的奴隸生活。而這並非大人懶惰不願工作,而是因為童工薪水比較便宜......。

這本書揭露了許多台灣人難以想像的真實戰亂生活,該逃離、還是不放棄地在這塊土地上咬牙活下去?讀讀這本書,親自體會那「轟隆轟隆」砲火下的掙扎與淚水。

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

1
 

從還沒正式發行就引發熱烈討論,《愛無能的世代》由德國新生代社會觀察家米夏埃爾‧納斯特(Michael Nast)撰寫,深入剖析20至40歲這一輩人在現實與虛擬之間的迷惘,在愛情、職場中對自身定位的疑惑。活在從小被洗腦要「獨特」,「走出自我」的時代之下,這輩人是否真的能活得更自在?

這本書看似跟「無家者」書單關係不大,但事實上卻息息相關。活在一個拚命工作卻徒勞無功,努力生存卻得被人痛罵「好吃懶作、廢物」的時代之下,有理論指出,窮人會每分每秒被提醒自己的無關緊要與微不足道,此外,在貧窮的狀況下,一個媽媽也更難真心關懷自己的孩子。《下一個家在何方?》裡就提到,開發中國家的父母尤其害怕孩子生病,因為他們並沒有足夠的醫藥費能帶孩子就醫,只能自我安慰:「小傢伙感覺不到任何痛。」在這樣的狀況下,那些愛其實是更無力的,即便想付出,也會受限於自身已經慘不忍睹的經濟狀況。也難怪人類學者南西‧薛珀‧休斯惠在觀察巴西貧民窟時會說:「要有超人的努力才能當一位勉強及格的雙親。」

《愛無能的世代》提及當前社會上各種面向的問題,為何輕易陷入愛河,卻無法維持關係?職場成就才代表自身價值?到底什麼是幸福?不只對「貧困」議題有興趣的人該看看,所有對人生迷惘的人,或許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方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