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環保多年,卻還是沒多少台灣人在乎!當現實與理想相違背,他這樣走出情緒谷底

2017-10-02 16:54

? 人氣

另一方面,對於面對及管理情緒,我們常缺乏一個簡便有效的策略。拆解情緒的成因、以及情緒如何對行為產生影響的過程,可以找到幾個重要元素,並建立個人處理情緒的策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追究情緒的來源,它主要來自於心中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當現實情況高於期望,我們會有正面情緒;反之,則升起負面情緒。而個人感受到的情緒強度、以及這個情緒在你心中會持續多久,則分別受到個人健康狀況及你是否穿戴著情緒說話、做事而定。從根本來說,要從源頭改變情緒,關鍵在於針對目標給予正確的期望。

綠色浪潮雖然是近年的趨勢,但要將趨勢化為生活或產業模式,則需要時間的深化及支持條件的齊備。對於自己的投入需要時間來化為產出有了正確的期望後,加上耐心的幫助,能夠減少因期望與現實落差所帶來的情緒壓力。

另一方面,情緒的訊息從腦部發出後,即透過生理機制轉變為身體感受。也因此,一個健康的身體,能夠增強自己對於情緒的抵抗能力。而對於情緒已升起的情況下,保持覺知的不穿戴著情緒說話、行事、或甚至是在心中進行著起伏精彩的心理劇場,則有助於截斷情緒養分的供給,讓它無法長時間停留在心中。

綜言之,對於理念或想法,我們談了很多、也創造出不少概念架構;但對於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這些理念、讓我們能夠由內而外改變這個世界,則需要更多的創意來投入、親身實踐,以及適度的內在管理。當你下次步行於街頭時,可以嘗試將你的覺知移向周圍的世界,相信你都會重新感受到身邊環境想說的故事。無論它是悲傷或愉悅的,你都在身處其中、相互依存。

作者介紹│劉哲良

一個安裝了「第三隻眼」的環境經濟學家,擅長辨別抽象的價值,看見萬物之間互相關聯及共生的網絡,其頭腦清晰的程度,任何偽裝或說不通的邏輯都瞞不了他。專長環境政策的經濟分析、環境價值與外部成本評估,目前擔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當你的理念沒有成為主流價值時,如何縮小理想和現實的落差?)
責任編輯/潘渝霈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