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中段,選高中還是高職?專家:別拖到會考結束才思考,6點教你如何協助孩子選校

2017-09-05 09:00

? 人氣

成績分布在不同區塊的學生,都有各自要面臨的選校問題。高分群的前段學生,選擇有特色的學校尤佳;中段學生則可就近入學;後段學生若能選擇自己所愛,日後也有機會能逆轉勝。

國中會考結束,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我聽聞幾個在學校常常拿第一的孩子都意外的小失常,從原本眾所矚目的第一志願中落馬,反倒是好幾個平常段考從未達到頂尖的孩子以黑馬之姿竄升,跌破大家的眼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即使與傳統的第一志願無緣,但學術優秀的孩子也絕對不出眾人仰望的幾所明星學校,因此,我安慰著這些極度優秀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爸媽,即使暫時與第一志願失之交臂,但若能找到自己的目標,持續努力,三年之後達到自己的理想校系,才算正港的第一志願!

1. 各分數族群的選校建議

然而,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對這些頂尖孩子而言,光是制服顏色就足以讓世界從彩色變為黑白。

有一個成績頂尖的孩子自從拿到成績單之後就鬱鬱寡歡,常常以淚洗面,在她有限的生命經驗裡甚至很難想像,將來坐公車時,看到功課一向不如她的同學閃著耀眼的制服時,她情何以堪?我聽媽媽轉述,女兒甚至放話說:「我乾脆選擇最近的學校,走路上學就好!」

以上是會考高分群的真實情景,我們再看看中分群的孩子。拿到會考成績單之後,有一個孩子的媽來和我討論如何選填志願。其實,看到琳瑯滿目的學校,再比對坊間提供的各校成績落點預估,我真的傻眼了,因為這個範圍內的學校非常多,高中高職皆有之,分數落點的預估不見得精準;再加上無法揣測別人的選校抉擇,而且短時間也無從透徹了解每間學校的辦學特色、理念、校風、通勤方式等是否適合孩子,所以我實在很難給予什麼高明的建議,只能保持沉默,以免誤導。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最好、最適當的選擇,並有技巧的填寫志願,讓選填的志願不落空,是中分群孩子的大難題。

再往下看,成績屬於後段的孩子,他們也有要面臨的問題,因為分數不高,籌碼有限,所面臨的第一個抉擇就是到底要選擇高中還是高職?一直以來,國中畢業生選擇就讀高職者超過了一半以上,比如一五年有三十三萬多人選擇高職,超過選擇普通高中的三十一萬多人。

而高職有十五個群科、七十五個科別,該如何選擇適合的目標,從而能順利的讀出興趣、發展出一技之長,實在需要對自己的能力與興趣有非常清楚的認知,因此這個區塊的孩子須比其他人更早釐清人生的發展方向,到底適合什麼樣的職業群科,該怎麼選科系,打從一進入國中就得多方自我探索。

2. 高分族群:名校差距小,錯失一題差一所學校 

因為會考評比已從分級距改為七個等級(A++、A+、A、B++、B+、B、C),雖然免去了分分計較,但卻讓分數階層模糊化,再加上命題趨向簡單容易,因此高分群的分數幾乎是差不了多少。這造成會考對學術菁英群未必有真確的鑑別度,在高分群裡,多錯一題,就可能掉一個級距,而差了一個級距,就差了一所學校,因此,學術程度好的學生若是一時粗心,很可能就大意失荊州掉了一個學校。

相反的,若是考運特別好,矇對了一題,也就竄升一個學校。在過去級距精確區分的時代,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但是,成績只分七個級距,模糊地帶增加,當然就難以做細緻的區分。高分群的孩子一定要有的心理建設是,只要最後落在高分群相對應的傳統學術名校範圍之內,都屬學術菁英,絕對要打破過去制服顏色壁壘分明的舊思維。

3. 成績中至中上:「就近入學」是最高指導原則

教改的重要工程之一就是要讓高中高職普遍優質化,近幾年,很多社區高中都盡其所能的辦出自己的特色與績效。從大學學測的成績來看,社區高中的表現愈來愈好,106年度學生透過繁星推薦升上大學績效最好的前十名,有九所都是社區高中。

繁星績效連續列在前十名之內的林口高中校長賴春錦就說,成績中到中上的孩子不要陷入差距不大的「排名思維」而以為分數不可以浪費,事實上,選擇就讀附近的社區高中,可以省去上下學的時間,多出時間好好休息及複習課業,也可能在升學進路上有更多的可能性。

4. 中段學生:別拖到成績單到手再思考如何選校

PR值30到70的孩子,約占整體人數的一半,是範圍最廣大的中間族群,這群孩子在面臨選校時最難抉擇,因為選擇範圍非常廣大,從公立高中後段、公立高職、私立高中,到私立高職前段,要從中選出適合自己又能上得了的理想學校,填寫志願需要最周延的考慮與技巧。

對於這類的孩子,父母需要更仔細觀察孩子的學習模式,而且更要坦然接受孩子成績的真實落點,抱持合理的期望。

針對這區塊的孩子,選校可千萬不能從拿到成績單之後再來考慮。打從孩子進入國中,就應該持續觀察孩子的學習動向,並且坦承和孩子討論,對學科的興趣到底有多少?如果要走高中路線,適合孩子程度的學校有哪些,平常就要陸續蒐集資料,了解每一所學校的狀況,其風氣、特色、交通狀況、就業或是升學表現等。如果孩子適合職校,那麼能力與興趣又會落在哪一個群科?父母更要特別去了解學校所提供關於孩子「生涯探索趨向」的相關資訊。

有太多例子證明,只要是適性發展,讀對了學校,選對了科別,孩子的潛能得到了開發,不斷累積專業與技能,最終在職涯上就能穩定發展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5. 成績中後至後段:選擇自己所愛,仍有可能逆轉勝

這一區塊的孩子,大都會選擇職校就讀,所以更該及早探索自己的職涯性向。如何幫助這區塊的孩子發掘自己的強項,爸媽與孩子要一起面對、一起做功課。

不過根據觀察,國中生雖有超過半數進入高職,但是卻只有 10 %到 20 %的學生在國中曾上過相關的學程,這顯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許多選擇高職的孩子直到填寫志願時,恐怕都還沒做好功課以釐清自己的方向,不少人完全是憑著媒體或是親友的口耳相傳,糊里糊塗的就進了自己也弄不清楚的科別。

此區塊的孩子所對應的學校是公立高職後段或私立高職,選擇的最大原則當然不是成績,而是「適性」。填寫志願時,要先以自己想念、有興趣的為主,即使競爭激烈的職科也應該放手一試,接著才去選擇未額滿、無須超額比序的學校。因此,這區塊的父母一定要不斷陪伴孩子、鼓勵孩子尋找方向、發現自己、發展潛 能,這群在學科上深受挫折的孩子,非常可能因為高職選對了方向,透過動手操作或累積證照而累積自信,終而能逆轉勝。

6. 高中好?還是高職好?

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會讀書的就去讀高中,不會讀書的去念高職,而目前反映的真實現況也是:考試考得好,就選擇高中;考不好,只能選高職。似乎選擇的依據都在於成績。

考試反映出一定的學術傾向與能力,當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事實上,真正的考量乃在於學習模式的不同。有的人也很會考試,但更喜歡透過實際操作來學習,這樣的孩子未必一定要選擇高中,如果已經很清楚自己的方向,提早選擇職校,再繼續就讀科技大學,將能累積更扎實的專業技術能力,這樣的發展也很好。

具有以下的特質,請鼓勵孩子選擇職校:
● 喜歡動手實際操作,對做出具體的服務、作品或器械有熱忱與成就感。
● 已經清楚自己的方向
● 對長時間靜心研讀書本較缺乏耐性。

以下特質的孩子,則適合選擇高中:
● 比較擅長研讀、分析、記憶、歸納資訊。
● 對長時間研讀具有耐性,並能秉持毅力面對各種考試挑戰,至少不排斥。
● 尚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

當然,人的性向並非絕對的二分法,也不會永遠不改變,有的孩子是因為還不清楚方向,所以先選擇高中來延長選擇的時間。更有喜歡動手做的孩子,在不斷做出具體的成品之後,反而回過頭來把實務經驗化為理論,因而轉為在學術上繼續深造。

然而,不論走技職路線、高中大學路線,都須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並且肯做又肯學,才有未來!

作者介紹│彭菊仙

廣受父母們喜愛並信任的親子作家,文風多樣,描繪親子生活時而細膩溫暖,時而幽默風趣;批評教育時勢又敏銳深刻,文章常見於網路轉載、親子網站。擁有三個男孩的她,喜歡和孩子共學、共做、共玩。如今孩子都進入青春期、接受體制內的中學教育,在陸續陪伴孩子們經歷高度升學壓力之後,她深刻體認到親子一定要一起學習與「分數」這個難題和平共處,在務實面對升學競爭的同時,更要讓孩子看到分數背後的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定位。著有《管教的勇氣》、《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幸福教養》、《教養好好玩》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誰說分數不重要?:體制內教育的求生術,幫孩子找到分數背後的自己》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