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小孩都經歷過這種童年創傷!心理師揭人格養成的3大關鍵期,所有父母都該注意

2020-11-20 09:32

? 人氣

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孩子,他們允許媽媽抱,但同時總是把臉擰到一邊,不讓媽媽親,他們最擔心的是不要被媽媽控制和「吸收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成人:迴避型人格

距離兒童長大以後成為迴避型人格,他們的人際關系無論是身體還是情感都是疏遠的。他們通過各種方法來迴避家庭生活:長時間忙於工作,喜愛經常出差的工作, 喜歡參加各種室外活動,即便在家裡,也總是埋頭忙於各種事情也不願多坐下來陪陪自己的配偶。

迴避型人格需要自己的空間,配偶的親密表示往往使他們渾身不自在。「你總是在控制我」,「你太黏人了」,「我需要一點自己的天地」,是他們經常發出的抱怨。

他們與孤立型人格不同,孤立型人格否認自己對親密的需要,而迴避型人格則會正面顯示他們對親密的需要。他們最喜歡那種來去自由的關系,當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對親密的需要時,特別是當他們感到某種內疚或對遭到遺棄的恐懼時,便會從自己的小天地裡走了出來,向自己的配偶頻頻示好,去取悅對方。

當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特別是當他們感到了對方企圖保待這種親密狀態,或對自己有進一步需求時,他們便會立即退縮,甚至生氣:「你怎麼沒完沒了?你的要求得太多了。」迫使對方離開自己。

等他們再次「出山」的時候,他們會「忘記」與 對方之間的不愉快,會奇怪對方為什麼如此不高興。他們會試圖改變對方的情緒,或批評對方對自己的冷淡:「我都有沒事了,你怎麼還沒完沒了?」如果氣氛不能得到改善,他們會再次走回自己的小天地裡去。

迴避性人格的另一個類型是我們常說的「花花公子」類型的人。他們需要不斷地吸引異性的註意力,正如小時候需要不斷地吸引父母的註意力一樣,但是又不能保持與異性的關係。

他們總是想方設法來獲得異性的愛,可是一旦進入一種穩定的愛情關系,他們很快就會感到厭煩,因為他們感到了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脅,於是就又想方設法擺脫和終止這個關系。

同時他們對依戀的需要並不因此而消失,他們就又開始了另一段戀情。對他們而言感情是矛盾的,既有對依戀的需求和對被遺棄的恐懼,也有對獨立的需求和對被控制的恐懼。

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的依戀期不能滿足他對母親的依戀要求,又在孩子的探索期嚴重地限制了他對獨立和探索的需求,那麼她就很可能造就了一個未來的感情不專一的「花花公子」。

2. 兒童:對失去的恐懼

矛盾兒童的父母通常是那些缺乏耐心的人,他們總是想總是鼓勵甚至是強迫孩子過早地開始他們的探索和獨立階段,而忽視了孩子在離開父母之後又要回來以確認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的「探險」之後常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從而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